日期
08/04
202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厚度对发电效率与柔性的平衡研究
收藏
2025-08-04 14:02:45来源: 中国机器视觉网

在众多太阳能电池类型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以其相对较低的成本和成熟的制造工艺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仅仅追求发电效率已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电池的柔性也变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可穿戴设备、柔性电子产品以及建筑集成光伏等领域。因此,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厚度这一科学问题便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怎样使其厚度达到理论标准以投入使用,这便需要超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进行厚度测量。今天,小创将带您研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厚度对发电效率与柔性的平衡。

640.jpg

一、厚度与发电效率——复杂的函数关系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主要取决于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光生载流子的产生与收集效率。从直观上理解,增加电池厚度通常意味着更多的硅材料,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入射光子,产生更多的电子-空穴对。对于间接带隙半导体硅而言,其光吸收系数相对较低,这意味着需要一定的厚度才能充分吸收太阳光谱中的大部分光子。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厚度增加有助于提高光吸收效率,进而提升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最终提高整体发电效率。

640 (1).png

然而,这种线性关系并非无限延伸。当电池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损耗将成为限制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硅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晶界和缺陷,这些缺陷是载流子复合中心。随着厚度的增加,光生载流子在扩散到PN结并被收集之前,需要传输更长的距离。在此过程中,它们与晶界和缺陷的相互作用机会增加,导致更多的复合损失。这会使得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下降,从而抵消甚至超过因光吸收增加带来的益处。

640 (2).png

此外,俄歇复合和辐射复合等体复合机制也随着载流子浓度和寿命的变化而变化。在较厚的电池中,即使有更多的光生载流子,如果它们的寿命不足以让它们达到PN结,则效率反而会降低。因此,存在一个最佳厚度范围,在此范围内,光吸收与载流子收集之间的平衡达到最优,从而实现最高的发电效率。这个最佳厚度通常在150微米到200微米之间,具体取决于硅材料的质量和电池的结构设计。这么一个最佳厚度范围仅靠肉眼和传统测厚仪器是难以进行把控的。因为在生产工艺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实时监控厚度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厚度与柔性——内在的力学制约

电池的柔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其机械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厚度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反比关系。对于脆性材料如硅而言,其抗弯曲能力受到厚度的高度限制。根据材料力学中的经典梁弯曲理论,材料在弯曲时产生的最大应力与厚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意味着当电池厚度减小到一半时,其承受的弯曲应力将降低四倍,从而显著提高了其柔性。

640 (3).png

由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厚度通常是控制在150微米与200微米之间,这种厚度下的电池片在受到较大弯曲力时极易发生断裂。为了实现真正的柔性,电池厚度需要进一步降低到几十微米甚至更薄。例如,当厚度降低到50微米以下时,多晶硅电池的柔性将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可以像纸张一样弯曲。

但是在薄化中并非没有挑战,极薄的硅片在制造过程中极易破损,无论是从硅锭切割、清洗、扩散还是电极制备等环节,都对工艺精度和设备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翘曲、裂纹和边缘破损是薄片制造中常见的难题,这些问题会显著降低良品率,增加生产成本。此外,超薄硅片在封装过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应力影响,影响其长期可靠性。

三、效率与柔性的平衡策略与技术进展

1.硅片薄化技术与高效化结合

金刚线切割技术:相比传统的砂浆切割,金刚线切割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硅片的切割损耗,提高硅片的出片率,并能够稳定地切割出100微米甚至更薄的硅片。这是实现薄型化电池的基础。

背面钝化技术:PERC电池通过在电池背面引入钝化层和局部开孔,有效降低了背表面复合,并对光线进行内部反射,增加了光程,从而弥补了薄化带来的光吸收不足,提升了电池效率。PERC技术使得在较薄的硅片上也能实现高效率。

异质结电池:HJT电池采用非晶硅钝化层和本征非晶硅层,能够实现优异的表面钝化效果,有效降低载流子复合。其低温制备工艺也更适合薄型化硅片,且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在薄型化电池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TOPCon技术通过在硅片背面形成超薄隧穿氧化层和重掺杂多晶硅层,实现了极低的背面复合速率,并有效提高了电池效率。与PERC类似,TOPCon同样适用于薄型化硅片,并有望在未来与薄型化技术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效率。

640 (4).png

2.柔性封装材料与结构设计

柔性基板材料:传统的光伏组件采用玻璃作为封装基板,这极大地限制了组件的柔性。采用柔性聚合物材料如PET、PEN、PI等作为基板,可以赋予组件优秀的弯曲性能。

透明导电膜:取代传统的金属栅线,采用具有柔性的透明导电膜作为电池电极,可以减少应力集中点,提高电池的整体柔性。

互联与组装工艺:传统的焊带连接方式在弯曲时容易断裂。采用柔性互联技术,如导电胶、点阵连接或超声波焊接等,可以提高组件的抗弯曲疲劳能力。同时,模块化设计和微型化电池片组合,也能有效分散应力,提升整体柔性。

640 (5).png

3.多晶硅材料质量提升

铸锭技术优化:通过改进铸锭工艺,控制晶粒尺寸和分布,减少晶界和杂质缺陷,可以提高多晶硅材料的少子寿命,即使在较薄的电池中也能保持较高的载流子收集效率。

氢钝化技术:通过氢等离子体处理,使氢原子扩散进入多晶硅晶体内部,钝化晶界和缺陷,进一步降低载流子复合,从而提升薄型多晶硅电池的效率。

四、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在其厚度研究中的应用

在研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厚度对效率和柔性的影响时,精准测量电池的厚度至关重要。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高精度厚度测量

它可以实现亚微米级的厚度测量精度,这对于研究超薄多晶硅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在制备不同厚度的超薄硅片时,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可以精确监控硅片的减薄过程,确保达到目标厚度。

2.非接触测量、避免损伤

由于是非接触式测量,它不会对脆弱的超薄硅片造成任何物理损伤,这对于保持电池的完整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3.在线和动态测量

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可以实现快速的在线测量,这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在研究柔性电池的弯曲性能时,它可以实时监测电池在不同弯曲状态下的厚度变化,这有助于分析弯曲应力对电池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将传感器探头固定在测试平台上,电池在弯曲时,传感器可以连续地记录电池表面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从而推导出电池的局部厚度变化,并结合效率数据分析其对发电性能的影响。

640 (6).jpg

通过结合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对电池厚度的精确测量,生产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电池厚度、弯曲形变与光电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可以探究在保持相同平均厚度的情况下,厚度均匀性对电池柔性弯曲后的性能影响。不均匀的厚度可能导致应力集中,从而更容易引发电池的失效。为了实现发电效率与柔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就必须不断对电池材料和结构进行技术突破,当然这也包括对精密智能制造和精密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创视智能在此方面一直殚精竭虑,致力于成为国内外顶级的传感器测量专家,从而为企业与用户竭心、使产品与服务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