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6
- 201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刚刚发出的“国防创新倡议”表明,美军将率先进入军事革命新阶段。事实上,利用军事技术创新优势,在军事竞争中抵消主要对手的战略优势,是二战后美军屡试不爽的做法—美第三次“抵消战略”呼之欲出
2014年11月15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在里根国防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战略”为内涵的“国防创新倡议”。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发展新的军事技术和作战概念“改变未来战局”,在与主要对手的新一轮军事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技术为先—
研发颠覆性先进技术武器
利用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掌握世界军事革命的主动权,从而抵消主要对手的战略优势,是战后美军屡试不爽的做法。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抵消战略”,美军利用自己的核技术优势,在核军事革命中抵消了华约集团的常规军力数量优势。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苏联掌握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美苏实现核均势为止。接着,美军又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第二次“抵消战略”,利用自己在电子技术上的优势发动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革命,通过发展基于信息的“技术赋能器”并提高现有武器平台效能,再次在与苏联的军事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此次“国防创新倡议”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核心是发展颠覆性先进技术武器,主要抵消对象是中国和俄罗斯,手段是综合集成创新,具体体现为四大突破:一是作战概念创新突破,突出信息主导,推出“作战云”概念、“水下作战”概念以及“全球监视和打击”概念等。二是技术创新突破,以计算机、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定向能武器、电磁轨道炮、士兵效能改造、自动化无人武器系统、智能武器、高超音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发展。三是组织形态创新突破,以新技术、新作战概念与新作战样式牵引编制体制优化,建设一支更加精干、高效的联合部队,采取更多组合模式,以科技装备创新发展催生更多的新型作战力量。四是国防管理创新突破,在国防预算持续削减的背景下,更加注重战略规划与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军工企业改革创新,确保国防工业基础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利用最优秀的思想和尖端技术推进国防部的创新及运作方式。具体包括:改进国防部使用多年的“计划、项目、预算和执行系统”;制定包括机器人、自主系统、小型化、大数据和3D打印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长期研发计划;推出“更优购买力计划3.0版”,优化采办流程;在武器装备研发、采办和运用的过程中,注重模块化和开放式系统架构,通过军民一体化方式推动对新武器和新技术的研制等。
美军“国防创新倡议”表明,美军将率先进入军事革命新阶段,由此掌握军事竞争的主动权,继续占据优势地位。
战略升级—
多手段生成复合式威慑能力
“国防创新倡议”表明,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军事竞争战略有了新的发展,虽然本质上仍然是优势战略,手段上仍然是非对称抵消,但思维上有了新变化。一是新的威慑思路。即改变以往基于直接攻击威胁、通过传统的联合作战行动实现目标的常规威慑战略,更多强调“拒止式威慑”和“惩罚式威慑”。首先,明确对手和目标。美国并没有试图寻找一种普适型的“抵消战略”来应对美及其盟国所面临的每一个可能威胁,而是量身订制,将战胜潜在对手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武器作为其明确目标,将恢复和保持美国的常规力量投送能力作为威慑的基础。其次,从“劝阻”战略向“拒止式”加“惩罚式”威慑战略转变。为提升常规威慑力,美国改变传统“简单粗暴”式的威慑战略,转而选择发展使对手知难而退的能力,以及通过威胁对手进行非对称报复性打击,增加对手发动战争的预期代价。“拒止式威慑”强调具备生存能力和可靠作战能力的前沿存在以及全球反应能力,而“惩罚式威慑”则被称为“伤害”能力,要求有能力和意愿来发现并摧毁高价值目标,不管该目标身处何地,防御如何。二是新的联盟作战思路。与一直以来美国注重盟国参与有所不同,新抵消战略强调的是对盟国的保护。一方面,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美国亚太军事盟友必须在维持稳定的军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打造美军自己的全球监视和打击力量。美军强调在威慑框架失效的情况下,通过快速打击来阻止对手的进攻行动。第三,与核战略相配合。尽管美国官方宣布将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但哈格尔在“国防创新倡议”中宣布将全面改革核力量,包括实施耗资巨大的大规模核力量战备程度维持、建设与发展计划。改进核战略配合新抵消战略,形成了一个新型复合式威慑战略,或将成为未来美国国防战略的重心。
能力生成—
大力构建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美军作战使用的基本方式是战略投送。但它认为,潜在对手正在部署自己的侦察和打击网络,挑战美国的力量投送方式。美军“国防创新倡议”的直接目的,是利用美国在无人作战、远程空中作战、隐形空中作战、水下战、复杂系统工程集成和作战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将地理上分散的多种平台(比如长航时无人机、远程隐形战机和水下系统)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球监视和打击(GSS)网络,破击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网络,为美军的力量投送消除障碍,创造条件。这一网络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平衡性,由适应各种威胁环境的低端和高端平台组合构成;二是适应性,可在地理上分散部署,最低程度依赖抵近基地,最少限度触及敌方防空措施;三是响应性,可在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内实施监视和打击;四是可拓展性,可同时在全球多个地方扩大规模并影响事件。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针对中度到高度威胁环境而配置的所有要素都能在威胁程度更低的环境中运作。
为最终形成新的、基于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的作战能力体系,美制定了近期和中期实施计划,涵盖太空作战、水下作战、空中作战、无人机作战、导弹攻击与防御等领域共计13项具体措施,并提出配套的国防预算分配调整方案,削减部分项目以集中投入全球监视和打击网络建设。具体内容包括缩编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有人战术航空部队,减少采购F-35机型,并最终被海军型无人空中作战系统取代;撤装至少1艘航母;减少采购大型水面战舰;缩编陆军旅级战斗队及其现代化项目;组合采购浮动前进补给基地和联合高速船;取消采购两栖作战车等。
创新驱动是美国战略文化的特征,美国拥有最尖端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强大的军民一体化国防工业基础,可为“国防创新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但是,“国防创新倡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还面临挑战。首先是国防预算约束压力。美国经济虽然复苏明显,但活力大不如前,与其想定对手相比,美国在经济上并不占突出优势。其次是美国不再占据“主场”优势。冷战时期,美军实际上是与北约一起在欧洲打一场防御性的“主场比赛”,但是今天,美军需要将力量远距离投送到数量有限、大部分没有良好防御的前沿基地,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通过大量投资将基地分散开来并升级改造,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美国面临的威胁更为复杂。当年美国的对手相对单一,所要解决的作战问题相对单纯。今天,美国力量投送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更具多面性。
A-5是原北美航空公司(现并入罗克韦尔国际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超音速重型舰载攻击机。由于当时美苏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很大,A-5最初被设计为一种航母搭载的超音速核武器投送平台,用于替代北美公司AJ“野人”与道格拉斯A-3“空中武士”舰载攻击机。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服役了的A-5攻击机大部分被改作超音速战术侦察机。
资料图片:美军研发的电磁轨道炮
该机在设计上有许多大胆创新,例如航空作战电子系统包含了多种首次用于作战飞机的先进设备,加装平视显示器与数字导航设备,最早采用二元外压式可调进气道,机翼吹除附面层控制增升系统等。
资料图片:美军研发的电磁轨道炮
A-5总体布局为双发大型单垂尾超音速布局,使用机内弹舱携带核武器。该弹舱位于两台涡喷发动机之间,投弹时,使用火药燃气将核武器从机尾正后方的舱门弹射而出。这一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借此减小高速投弹时气流对核弹的影响,从而简化投弹程序。
资料图片:美军研发的电磁轨道炮
但是后来的实用经验证明这套复杂的投弹系统可靠性太差,而且投弹精度也大受影响,最终导致海军完全放弃了使用这一弹舱,转为采用外挂架挂弹。
- 上一条:中国工业机器人激光切割
- 下一条:俄国防部将加强克里米亚北极等地军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