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22
- 202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在短波红外光谱成像这一高端技术领域,长期以来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国产化突破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传统设备不仅价格昂贵,更在技术适配性和服务响应上存在诸多限制,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发展。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CB1000系列短波红外光谱相机,作为国产化突破的重要里程碑,正在重新定义这一高精尖领域的技术标准。这一创新产品不仅实现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看得懂"的技术跨越,更为国产光谱成像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我们专访了凌云光短波红外产品经理郭佳昌,深入探讨这一突破性产品背后的技术创新与战略思考。
记者:MACHINE VISION
嘉宾:郭佳昌
记者:CB1000系列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凌云光在研发过程中是如何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的?
郭佳昌: CB1000系列的成功源于我们对三大核心技术挑战的系统性突破。
首先是宽波段SWIR成像技术的实现。我们采用高性能InGaAs探测器,实现0.9-1.7μm完整波段覆盖,相比传统单一波长设备,可灵活适配多种光源,大幅提升了探测深度和应用范围。其次是高速数据传输瓶颈的解决。通过自研的数据无损压缩算法配合千兆网口设计,我们成功实现了70kHz高速扫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这一突破彻底改变了传统设备在实时检测方面的局限性。第三是系统集成度的革命性提升。我们将复杂的光谱成像系统压缩到60×50×77mm的紧凑封装中,采用标准C-mount接口,极大降低了用户的系统集成难度和成本。
记者:面对国外技术垄断的竞争格局,CB1000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佳昌: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集成度和本土化服务优势的完美结合。
技术层面,CB1000通过三重技术创新实现了突破:宽波段成像能力显著提升了设备的通用性和探测深度;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满足了工业连续检测的严苛要求;紧凑化设计大幅降低了设备集成成本和使用门槛。
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度理解中国市场的应用需求。在医疗OCT检测、工业激光焊接监测、半透明物体成像等核心应用场景中,我们能够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这是国外产品难以匹敌的优势。
国产化不仅意味着技术自主,更代表着完整的服务生态。我们为用户提供从技术支持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服务,真正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记者:面向未来,CB1000系列将如何持续升级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郭佳昌: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光谱成像技术正朝着更高分辨率、更智能化、更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
技术升级方面,我们正在开发新一代500万像素高分辨率版本,同时研发多光谱融合技术,实现可见光与短波红外的协同成像。在算法层面,我们将集成更多AI能力,不仅要"看得清",更要"看得懂"。
应用拓展方面,除了传统的医疗OCT和工业检测,我们看到新能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新兴领域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新能源电池检测、食品成分分析等场景中,短波红外技术的独特优势正在被更多认知。
生态建设方面,我们将持续完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与更多系统集成商和终端用户深度合作,构建国产短波红外成像技术的完整生态链,为中国智能制造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邵天兰
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伴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机器人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机器人视觉技术也从小众领域发展成为今天的产业创新主战场。梅卡曼德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不仅完成了从动作自主(L2)到任务自主(L3)的技术进阶,还以领先的三维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智能机器人插上双翅。《机器视觉》杂志有幸邀请到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先生,探讨公司的创业历程、技术路线、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他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
李仁举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
在制造向智能制造快速转型的今天,测量精度往往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上限。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三维视觉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其计量级设备的测量精度最高可达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这样的精度是如何炼成的?近日,《机器视觉》杂志特邀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李仁举先生,探寻微米级精度背后的技术奥秘。 -
茹彬鑫 Robin
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近日,《机器视觉》杂志专访了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Robin茹彬鑫,这位牛津AI博士、华为天才少年入选者,正在用前沿AI技术重新定义工业视觉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甚至是"国产超越"。
- 上一条:引领便携3D扫描革命:开创一体式扫描新纪元
- 下一条:从国产替代到国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