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7
- 201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机器人上岗写稿,记者饭碗不保?日前,新华社在84岁生日之际,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又快又准确”是新华社相关负责人对该机器人“快笔小新”所写稿件的一致评价。一时间,有关“机器人写稿”的种种负面联想刷爆朋友圈,“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的说法甚嚣尘上。
实际上,近些年,从汽车行业的机械手,到餐饮业的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厨师,机器替代部分人工的时代已经到来。说起机器人抢饭碗,无法淡定的不仅仅是文字工作者,资料显示,零售业、服务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从业人员更容易受到机器人冲击。然而,在采访中,很多受访对象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人的个性是不能被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现在谈‘机器人抢饭碗’言之过早,以写新闻稿为例,记者写稿的创造性、思辨性以及每个人独特的情感表达都是现有机器人无法模仿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石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事实上,尽管无法否认机器人对于未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一些影响和改变,更多的观点认为,机器人在某些工作上对人类的替代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新技术的应用会使人从低端、重复、效率低的劳动中释放出来,而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劳动中。”专注于机器人行业多年的北京萝卜科技公司CEO胡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小心!新闻行业机器人出没
今年9月,所有媒体都在报道8月CPI数据,在腾讯财经《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一文的最后,竟然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本文来源: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当天有关CPI数据的新闻中,腾讯财经的这篇报道可能是最快的。大多数其他媒体的报道出现在9时32分以后,而腾讯财经的这篇报道时间为9时30分。无独有偶,11月7日,新华社也迎来了第一名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据悉,“快笔小新”将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 在中国证券网内容总监李蔚看来,过去几个月的测试中,从一句话的报盘到一段话的公司财报,再到根据“行情触发”写出“跌破某某整数点位”快讯,“快笔小新”越来越聪明,写市场行情的稿子越来越上手了。
很显然,“机器人撰写新闻”,这在中国还是稀奇事儿,但在国外,机器人其实早已被不少媒体所运用。比如,美联社自去年7月起就开始使用自动化机器人Wordsmith来编发企业财报,一个季度内就可以撰写4400篇短篇幅财报。而之前他们靠人力写作,同样的时间,却只能撰写出约300篇这样的财报。
专家称,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4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这是基于大数据实现的基本应用功能,在原理上并不算复杂”。胡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机器人抢饭碗或是伪命题有更多行业要比记者更揪心
尽管机器人写稿的原理看起来挺简单,但相关新闻出现后,微信朋友圈里还是炸开了锅。不少人调侃:机器人写稿,记者已经哭晕在厕所?其实,不光记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很多从事文字处理工作的人听到相关消息后也在担忧,机器人真要上岗的话,自己是不是得下岗了?
事实上,2014年,牛津大学一份名为《未来就业:就业对人工智能的敏感性分析》的研究报告就已经提出,人工智能将取代近50%的现有岗位,受人工智能冲击较大的职业分别是零售业、服务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占就业总人口的47%。而健康医疗、教育、法律、媒体、科研等行业受冲击较小,占就业总人口的33%。
也就是说,机器人来抢饭碗,更加无法淡定的应该是零售业、服务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从业人员。媒体这一行业本来是无须太多担忧的群体之一,现在却同样受到了来自机器人的威胁。究竟这样的威胁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大众疑问:类似写稿的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处理文稿类等创造性工作吗?对此,受访专家的回答是“几乎不可能,如今也还没有”。
在周石看来,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人去写稿或处理文稿办公。因为写作需要逻辑、判断,更重要的是需要思想,而这些思想目前是不可能靠机器做出来的。人的个性化的内容,机器人暂时是做不到的。“机器人做的是通过一个通用的模板,去做一些事情,如写出简单的新闻或文稿,它不可能有思想性。”
一家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张杨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机器人写稿”其背后的原理仍是大数据分析。“从创造能力来看,机器人与人类思考、分析、挖掘故事的能力相比,还差得很远。”
事实上,胡勇表示,机器人更多的应用是在软件开发等方面,它对人类一些功能的替代不会那么快。“现在一些非创造性工作例如扫地机器人都无法做好,所以人们根本没必要担心。而即便是技术更发达的未来,机器人也只是人类的一个工具。”
再回到机器人写新闻稿这一问题上来,资深媒体人臧红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记者本质上的核心竞争力是采访。写消息稿的记者,如果不对新闻事实加以深度分析和独立判断,就会被机器人彻底取代。他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了深度的调查报道和特稿,消息这种传统新闻形态将逐渐不需要记者的介入,这是互联网对新闻业整体性的颠覆导致的正常结果。
机器人来袭会使人类得解放
由上述分析可知,机器人抢记者饭碗或是一个伪命题。但据牛津大学的研究报告,接下来10~20年,大约有1000多万的英国劳动者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机器人将让劳动力市场结构出现重大转变。“很显然,目前有大量工人正在因为机器人的替代作用而失业,这是无法避免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或者说挤压,从某种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类的解放,新技术的应用会使人从低端、重复、效率低的劳动中释放出来,而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劳动中。”受访专家表示。
事实上,历史显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与人们的就业并没有发生令人悲观的挤压或替代。例如,拖拉机的使用确实让更多农民离开了土地,可离开土地的农民最终并没有大面积永久失业,而是进城务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当起了产业工人,反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收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再以记者为例,据美联社称,自从采用机器人系统写稿后,并没有导致任何记者失业。相反,他们让记者有更多空间和精力对事件大局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希望记者不用只盯着数字,能写出更精彩有趣的报道。”美联社的商业编辑Patterson对外表示。
对此,韩国机械和材料研究院院长任龙泽则认为不必过分担心,他认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不等于减少就业,科技的进步最终将反哺人类。
据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科技创新给医疗保健、技术和商业服务行业带来的就业岗位,足以抵消农业和制造部门损失的就业岗位。该报告举例称,1992年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英国纺织工人的数量减少了79%,但同一时期,英国护理辅助人员人数增长了9倍,技术人员增长5.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