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07/10
202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Vision对话·展商】从工控板卡到AI PC,康士达如何用"一机多能"理念重塑机器视觉硬件生态
收藏
2025-07-10 14:43:11来源: 中国机器视觉网

引言:在机器视觉行业深耕十五年的深圳市康士达科技有限公司,正以其独特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和完整产品生态,在行业中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总经理王宏伟坚持"让设备更智能,助力中国制造"的使命,带领康士达在3D视觉领域达到国产厂商第一的市场地位。面对华北市场的独特需求,康士达以"一机多能、多场景适用"的产品理念,通过"先标准,后定制,再标准"的发展路径,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从极致性价比到性能天花板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受访嘉宾:深圳市康士达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宏伟

Q1:王总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康士达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优势。

王宏伟: 康士达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工控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我们的企业使命是"让设备更智能,助力中国制造"。

经过十五年发展,我们建立了几个关键优势:

全产业链制造能力: 与大部分同行不同,我们拥有自主工厂,从SMT、DIP、测试到组装的全制程生产服务都由自己完成。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精准契合工业领域"小批量、多品种"的客观需求,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交付的可控性。

完整产品生态: 我们的产品涵盖工控板卡、工控整机等,应用于机器视觉、机器人、边缘计算、工业控制、自动驾驶、工业网络等多个领域。其中,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是我们最大的两个应用板块。值得一提的是,在3D视觉领域,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国产厂商中排名第一,2D视觉领域也达到了前三的水平。

技术演进的前瞻布局: 2015年后,深度学习技术大幅提升了缺陷检测的准确率,推动机器视觉在3C产品质检等复杂场景中的普及。我们及时扩大了产品线,形成了以ARM、凌动、酷睿、至强等处理器为核心的全领域布局,同时积极布局海光、飞腾、瑞芯微等国产处理器。

Q2:华北地区市场特点与华南、华东存在显著差异,康士达如何应对?

王宏伟:华北客户确实很有特点。他们相对低调,不愿过度宣传,带有一定的"书生气",但一旦选定合作厂商,忠诚度很高,不会轻易更换。同时,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很强。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一些老牌客户呈现"割裂状态"——既想尝试新产品、新技术、新硬件,又希望老产品能持续使用5年、10年甚至15年不换。

针对华北市场需求两极化的特性,康士达构建了 “性价比导向” 与 “高性能需求” 双轨解决方案:

性价比导向解决方案:H10MV系列: 支持6、7、8、9代酷睿处理器,集成了DIO、光源控制器、触发输入等功能,产品线包括单机版本、可扩展1张显卡+1张采集卡的版本,以及可扩展2张显卡的机型,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AD7MV: 性能接近8代i5水平,但价格控制在2000元以下,实现了高性能与低成本的完美平衡,成为注重成本效益客户的理想之选。

高性能需求解决方案:Q6AMV升级版: 在原有支持12、13、14代处理器的基础上,通过BIOS升级支持Intel最新的Bartlett Lake Core 2处理器。客户既可以充分利用CPU性能完成AI计算,也可以同时插入一张或两张高性能显卡达到极致性能。U14MV AI PC: 我们是行业内最早将AI PC引入机器视觉领域的厂商。U14MV算力可达近40 TOPS,在满足机器视觉AI计算的同时,完美支持大语言模型应用。

Q3:在追求更高精度的道路上,您认为哪些场景中精度过剩是一个伪需求?

王宏伟: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以表面瑕疵检测为例,比如手机外壳,肉眼看起来完美无瑕,但实际可能存在非常细微的划伤。这些微小瑕疵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汗渍等形成污染源,影响视觉美观,更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过去我们的检测标准都基于"肉眼可见",但机器视觉可以检测出这些超微瑕疵。对手机厂商而言,无论是质量管控还是品牌口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关键在于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有时候看似"过剩"的精度,实际上是在为产品的长期品质和用户体验买单。

Q4:除了传统工业检测,您比较看好哪些新兴应用领域?

王宏伟:我特别看好生物制药与检测以及碳中和相关产业这两个领域:

生物制药与检测: 过去的生物检测主要依靠显微镜和人眼,长时间观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且面对复杂的生物特性,可能涉及知识盲区。机器视觉能够快速对捕捉到的图像进行分类,帮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基础筛查中解放出来,将精力聚焦于药物研发、病理分析等核心环节,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与创新能力。

碳中和相关产业: 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动力电池等领域都有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方面,客户应用包括电池包检测、电池极片检测、汽车底盘检测、装配过程检测等,助力行业向绿色低碳目标加速迈进。

Q5:随着具身智能热潮兴起,对机器视觉系统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宏伟:这必然带来根本性变化。传统机器视觉主要针对已知问题的检测和识别,而具身智能强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像人在路上行走,永远无法预知会遇到什么场景,这种不确定性对机器视觉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身智能可能需要用到2D/3D甚至4D视觉,同时融合多时间轴、多场景,包括温度、压力等多模态感知。所以传感器融合变得至关重要。同时,大家往往很容易忽略一个根本问题:能源消耗。不能让机器人跑个马拉松还需要不断换电池。如何保证具身智能载体的功耗最低,这都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巨大挑战。

Q6:如何平衡标准件和定制化需求?

王宏伟:我们服务两类客户。对于大客户,70%产品属于定制化,因为他们都希望做出独特产品。但这有个前提:客户得先知道你有这个产品,且产品好用——这建立在标准产品基础上。

先标准,后定制,再标准 是我们的发展路径。走定制化路线的客户,之前都购买过我们的标准品。在标准品测试OK后,有了独到见解,我们就为他们定制。有时还会联合开发,客户参与产品定义,我们提供一段时间的项目保护期。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开发广泛适用的产品,满足中小客户需求。这种“标准品→客户需求→定制改进→行业理解深化→更好的标准品”的闭环模式,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既保障了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拓宽了中小客户市场,实现了企业与客户的双向赋能与共同成长

Q7:在AI算法日益开源化的趋势下,硬件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王宏伟:从硬件厂商角度看,我们是用户实现想法的载体。关键是如何用统一、规范的产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我们将客户需求分为入门级、主流级和高端级三大类。每个场景我们都深入研究需要的硬件接口、算力水平和特殊能力。目标是做到"一机多能、多场景适用",否则每个场景都做专用产品,成本无法承担。如果能将多个场景融合到一个设备上,客户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对我们而言,产品管理、生产、研发的人力成本极大降低。

Q8: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何帮助客户控制成本?

王宏伟:客户关心两点:省钱和产品稳定。对于成本压力大但性能不想损失太多的客户,我们开发了特殊解决方案。我们保证所用元器件都是全新的,产品本身非常稳定。但对于处理器,市场上有一些经过测试、能满足特定场景应用的二手处理器。这是一种重复利用,也能发挥产品最大性能。经过我们的二次检测,这些处理器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客户购买全新产品可能需要1000元,使用我们的方案200元就能解决问题——这可能就是客户的净利润。

Q9:最后谈谈对本次展会的整体感受。

王宏伟:人流量比去年更多,客户质量很高。很多业内专家提出了非常深刻的问题,有些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这对我们未来的产品开发和布局很有帮助,也为我们后续的产品研发方向和战略布局提供了全新视角。机器视觉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 从传统的质量检测到AI赋能的智能制造,从2D/3D视觉到多模态感知,从标准化产品到个性化解决方案——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作为深耕这个行业十五年的企业,我们将继续坚持"让设备更智能,助力中国制造"的使命,在技术创新与客户价值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