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7
- 2017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在吸纳首位机器人入职的9年后,海立集团尝到了大大甜头:2015年,使用一台机器人成本不到6万元/年,使用一名工人成本近10万元/年。生产空调“心脏”———压缩机的海立集团,拥有上海最大规模之一的机器人工厂。在海立看来,在成本高企的黄浦江畔,压缩机制造产业仍可保留。因为“招聘”机器人员工,为海立争取到了战略空间。
事实上,除了制造业运用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也取代人工,在金融等领域越来越多扮演起客服的角色。建行、招行已因此共省去9000人工客服。
“科幻”车间:3位工人+8台机器人
“铁臂”林立,工人零星。翻转、回旋、抓取、放下……600摄氏度高温下,大黄蜂颜色的机器人“铁臂”动作自如,只要10秒时间,三四斤重的银白色金属卷板从拿起到放到下一个工位,流程堪称“稳准快”。经过一道道流水线工序后,末端摆满了成型的压缩机“外衣”壳体。这里的每台机器人在固定位置,可操作两台或多台设备。
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场景,而是海立集团上海工厂钣金车间的真实一幕。
在等离子焊接工位,几名工人散布其间,他们的角色或是“监工”或是“医生”,调控机器人设备、抽样检测产品等工作由工人完成。
早在机器人“入职”前,这条压缩机壳体生产线约需15位工人完成生产任务,而自2007年起陆续“招聘”机器人后,目前的人员配置结构变为:3位工人+8台机器人。
压缩机是空调、冰箱的心脏,钣金车间的任务是将钢板加工成压缩机外壳。目前,这个个车间共有22台机器人,而作业工人的数量已从2007年的144人减少至20人,也就是说曾经的124位工人从事的工作已由机器人“代劳”,工人“减员”86%。
除了钣金,其余的“铁臂伙伴”在搬运、捆包,甚至在总装环节拧螺丝。截至目前,整个海立集团已拥有工业机器人480台,2007年至今,累计替换一线岗位357个,相当于近千位一线作业员工。
成本两笔账:机器人价格年降5%人工成本年增10%
压缩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工完成。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显现。
在招聘第一位机器人2007年时,海立集团不是没有犹豫:以上海工厂为例,当时一线作业员工人人工成本每年约3.7万元左右,而机器人按折旧计算每年成本为7.3万元,几乎翻倍。
不过,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上升,而机器人的价格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
事实上,到了2011年,使用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已低于使用一名工人,仍以上海工厂为例,前者每年成本6.3万元,而后者则需6.7万元。并且,这组“剪刀差”还在不断扩大。到2014年,机器人的优势更明显了,这组数字变为5.6万元和9.2万元。
产能提高:人均产能从295台上升到1131台
机器人“上岗”后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高效的作业状态,达到较低的产量波动,提高准时交货率、减少在制品库存,全面提升现场管理水平。
以一个班次内不同时间段以人工效率与机器人效率对比:人员效率最高至90%,最低至0%,会随时波动,机器人效率稳定在90%左右。
以上海工厂钣金壳体生产线为例,使用机器人前,每班10名操作工,班产能2949台压缩机,人均产能295台,人均操作设备1.2台;使用机器人后,每班缩减至3人,但班产能扩大到3392台,人均产能1131台,人均操作设备7.7台。
汽车制造业:386台机器人=每天80辆凯迪拉克
传统金融业:建行招行共省去9000人工客服
互联网金融业:人工智能植入财富管理
- 上一条:特种医疗服务机器人钛米现身 可替代医护人员
- 下一条:优派携手竞界打造高端电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