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07
- 2017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中国的机器人总体数量并不小,不过中国人口众多,平均下来,中国的机器人覆盖率还是很低。并且,国内机器人在国内市场仅有1.6万台的份额,在中高端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基本依赖进口。究竟是什么阻挡了中国机器人企业前进的步伐?
中国工业机器人2016年到2017年的销量增速分别为23.9%、25.8%,2017年机器人销量将超过10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与保有量将分别超过到15万台与80万台,到2025年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各路大佬挤入中国市场,一时间各路机器人在中国风云四起。在外资巨头库卡、ABB等纷纷通过本土企业使自己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也在试图分割这块肥肉。然而看似庞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想要前进却始终停滞不前,原因何在?
一方面,市场换技术,但科研基础薄弱。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热度高涨,机器人企业 “小而散”,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科研基础薄弱等现状让人担忧。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落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若想实现弯道超车,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国际化的、一流的研发人才。即使有机器人领域的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是国际化的、处于机器人领域最前沿的研发人才,只有他们才能够精准把握最新的发展路线和发展方向。
二要有可持续的资金投入。钱是硬通货,没有钱要搞科研是绝对不可能的。究竟需要多少钱,没有人知道,但需要的时候随时就该有钱可以支配。
另一方面,传统招商模式不适应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方政府都希望大力引进机器人企业,做大机器人产业。他们想到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和国外机器人企业合作,吸引国外企业投资建厂。吸引外国机器人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建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招商引资模式。
但是,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临界点,劳动力短缺现象将长期存在,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2016年成功获得资本与创业者的疯狂追逐,商业服务与消费级市场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IDC发布的《全球商用机器人技术支出指南》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机器人技术及相关服务支出将从2016年的915亿美元增长到1880亿美元,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将会扩展至更多行业,推动各行业进行深刻的智能技术变革。
随着AI越来越快的发展,目前机器的记忆、计算能力已经超过人类。在认知能力上,AI也在逐渐赶超。虽然有很多人认为总有一些领域机器无法超越人类,但这些领域却不断被机器攻破。就连李开复也在上周中泰证券的策略会上指出,由于中国政策环境相对开放并拥有AI发展的关键——海量数据,因而可能产生井喷式的发展。
2017年或许会有更多机器人公司将目光投向细分领域,避开巨头的锋芒,专注于研发针对企业服务的机器人产品。企业级机器人市场或许真的会引来爆发的春天,真正促成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