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3
- 2017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日前在青岛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也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如2016年全球销量榜前十的手机品牌,中国品牌独占七席,创历史新高,但只有华为、OPPO、vi鄄vo、小米、金立和百立丰等六家企业盈利;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利润为537亿美元,其中苹果占据约449亿美元利润,三星占据约85亿美元利润,苹果和三星合计占全部利润的95%。
正视工业“大而不强”
朱宏任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曾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自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美国相继登上第一的位置。近代中国,许多志士仁人一直在致力探索工业强国之路。但只有1949年之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才开始迈步。到1978年,中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
朱宏任说,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大国。已经构建起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1个中类、581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工业门类我国都有。
二是产品大国。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中,水泥、粗钢、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三是企业大国。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最多的中小企业。
四是贸易大国。我国是世界工业品出口第一大国。
但是,中国工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资源利用效率低和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等等。如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领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统等很多依赖进口。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2299亿美元,成为国内第一进口大户。近八成的芯片依赖于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
重构竞争优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
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重构竞争优势,主要着眼先进制造业、构建智能化体系、推动全领域创新、强化绿色低碳生产等几个方面。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
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也先后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指南(2016~2020)》、《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指南》《“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重要规划和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在工作推动层面,初步形成了国家统筹引导、地方联动推进、行业强化协同和企业积极实践的多层次系统推进格局;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等国家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分别从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科技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军工领域国产装备和条件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扎实推进,效果明显。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共出台智能制造相关政策近百项,包括发布智能制造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专项行动、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省级智能制造项目等。目前,中国已逐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两化融合贯标稳步推进,钢铁、航空、汽车、石化、消费品、民爆等领域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家电、服装、汽车等多个行业组建了智能制造发展联盟。
推进智能制造
朱宏任说,当前跨国软件巨头正在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生产控制和操作系统,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所需的关键基础零部件与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却严重缺失,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硬伤”。
如果应对不好,中国有可能在智能制造领域再次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的技术依赖陷阱,沦为国外智能制造服务商的长期“战略用户”,而自身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丧失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
虽然广大企业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热情高涨,但在智能制造认识、路径选择、改造方向和重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惑和误区。目前,大家普遍重视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即各种先进技术、装备、软件和系统的应用,而忽视了智能制造出现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这一次工业转型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一大区别,就是改变以往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从上游向下游推动价值创造的模式,从用户的个性化价值需求出发,推动制造端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整个工业运作模式的“代际转换”,要求企业不仅要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软件和系统,更要对企业整个运作体系、管理模式进行深刻变革。
推进智能制造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变革,既包括制造思维的深刻改变,也包括工业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还包括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颠覆性创新,甚至还包括劳动用工、员工技能、岗位结构的重新调整。
如果说智能制造是一场即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浪潮,那么制造思维的变革为首要,员工精益思想与创新驱动为支撑,设备、系统的升级为基础,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朱宏任说,要确立“以我为主、需求牵引,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立足中国,多路径协同推进”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要正视工业1.0、2.0、3.0并存的现实,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升级和各类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坚持理性思维,不急功近利。要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之间的内容衔接和工作协同,加快实施,强化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