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3
- 2007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前言
中国科技部9月24日称,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乍看上去这些数字确实让人欢欣鼓舞,不过经不起推敲。去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为12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第4位;而“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排名靠后的美国,其国际论文总数占世界总数的29.8%,是中国的4倍多。另外,与美国有80%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相比,我国却有70%左右的科技人才集中在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个巨大的人才分布失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科研项目集在高校院所与市场生产严重脱节。
漏洞
视觉行业目前正遭遇一个尴尬的发展瓶颈。机器视觉是个新兴行业,国内却不乏有视觉和图像处理甚至是视觉机器人研究的科研所。急缺人才的视觉行业,给视觉人才打开进入视觉行业的大门。但目前我们看到的,视觉公司对精英人才的求贤若渴和人才在科研单位的固守和转行的流失,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和谐。
很多视觉人才在学业结束之后选择留在科研院所,有的是出于科研单位研发环境轻松考虑,有的则是无法迈入视觉企业的高门槛。有个视觉用户对记者说,有次他们和某研究所合作,一句话他们要重复三遍,对方才听懂他们的意思,这样的合作十分吃力,科研跟生产运用的脱节十分明显。这个案例仿佛回到了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理论与实践分离。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发明成果应用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去,而生产线无疑是由发明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第一步。产学研的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难以转化,这对企业发展和工业生产是件多么苦恼而可怕的事情。恐怕这正是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却不能成为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释
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科研院所、企业以及视觉用户等视觉产业链上的三个关键环节,通过他们的讲述和自身体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市场和人才做出了解释。
作为视觉的最终用户,广州某公司的张总对记者说起他们与科研单位接触的经历,“去年我们跟高校共同研究一个项目,到最后还是夭折了!高校的出发点是研究,而我们的目的是运用,这里面有很大的距离!高校可以把问题分析地很透彻,把论文写的很长,但是要跟运用或者要装配成视觉设备的时候,他们却手忙脚乱了,还有一点,高校不会承担任何风险。这个也是我们考虑的关键!所以如果需要找人研发,我们会选择企业!而高校可以作为技术支持!”
可见,对于视觉技术的最终用户来说,视觉提供者的不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的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在同一个项目上时,我们看到的结果自然就不一样——“放长线吊大鱼”的科研院校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研发环境轻松,财力和物力压力较小,并且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会承担风险;而注重市场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研发产品并敢于应用国内外成熟的视觉技术。
科研院所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环境,对人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为什么那么多的科研人员选择留在科研单位?中科院某博士告诉记者,数据的陈列只是科技成果应用不够的表面现象,其本质是企业缺少竞争力,难以提供研发工作的支持和效益,而研究所可以。该博士谈到自己当初选择留在科研院所时,主要还是考虑到了长远的发展,因为科研所能够提供足够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目前就职于上海某视觉公司的陈工,大学专业对视觉有所涉及,毕业后进入视觉行业。对于目前科研人员产学研脱节的现象,硕士毕业的他深有体会,他认为这些现象跟科研机构某种程度的形同虚设和不正的学术之风不无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也导致了科研和生产的两层皮。就陈工自身而言,当年他在学校中积累了视觉知识,但是入行后发现该行业技术的精专程度和难度的陡升,跟学校差距甚远,最后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才成长起来。
尽管对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敢苟同,但是包括陈工所在公司在内的多数视觉公司,人才的获取渠道主要还是高校招聘会,在问询到公司对培养人才的措施时,陈工只有一句话“规律性内部交流学习!”另外,视觉用户张总认为,高校和科研所给人才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基础,若是有实际项目让这些人去接触的话,就会成长得很快。可见,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还是视觉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是“才”该怎样去育?在培养方式和与实际的结合中,高校和科研所需要创造更多条件。
方案
所以,为了改变当前人才与企业分离,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教育机构的改革首当其冲。视觉用户张总虽然跟科研所的合作并不愉快,不过他还是肯定了其人员理论知识上的丰实,“如果有基础,他们很快就可以上路了。”因此,高校设立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专业,研究院所的项目选题更贴合实际生产需求,让学生有更多实际操作的实践。实践,对一个将来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最基本的操练。
而企业呢?企业需要技术也需要人才。企业如何吸收来自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用中科院博士的说法,就是“提升企业活力,企业进入扩大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使得企业出现大量的新技术需求和相应的物力,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转化”。因此,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可以建立更为灵活的良性合作方式,如科研院校为企业储备人才,并为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而企业为科研院校的人员提供实战战场,为科研所提供的项目技术提供实践化的条件等。
此外,想要吸引人才,企业自身优秀实力和良好形象的提升,对人才有很大诱惑。陈工说到他们单位吸引人才的优势时,就谈到这一点,“实力、效益、待遇以及一个供人才展示的平台”,使一个企业具有凝聚的向心力。
不得不提,谋事在人。视觉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立志投身其中的技术人员,无论是在科研所还是在企业,努力做精做专方能出更多的成果,现今在视觉行业从业的广大高校学子积极地同母校进行交流合作,也为自己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寻找最佳出路,以解决当前企业技术研究实力严重不足的窘迫局面。
如何培训员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准备好充足的人材库,一向是国外大企业人才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反观国内视觉行业的企业,不知道是因为尚处于温饱线上,无暇顾及人才的储备?还是由于身为管理层的公司领导者,没意识到人才的主要性?此二原因或许都有。
既然国内本行业中的现状如此,是否需要有一个具有公信力及威信力的机构,直接面对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去从实际项目的技术要求入手组织培训?
结语
总之,无论是视觉行业,还是我们国内的整个产业,人才从科研院校转移到企业,都是产业升级必经的一条路子,更何况视觉行业才是方兴未艾而已。企业同科研院校之间两层皮现象的消除不在朝夕,多方的努力才更应该坚持,方能像欧美一样将科研同生产进行紧密结合,并为我们的视觉人才提供真正学以致用的发展空间。人才的转移不在于表面上的人才分布平衡,而志在科研成果的速度转化,以及整个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中国图像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