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06/04
- 2012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工业大国如何向工业强国转变
收藏
2012-06-04 17:37:09来源: 中国视觉网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推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对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明确要求。围绕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记者: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也面临下行压力。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苗圩: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今年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再次重申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和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当前稳增长、促发展的工作重心,也充分体现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考虑。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健康环保、安全标准等方面要求迅速提高,与此要求不匹配的是,我国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一些行业,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创新发展压力大。企业税负较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面临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局面,无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聚结为一种迫切需要,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
记者:我国工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政府对生产要素配置及价格干预较多,产业开放程度还需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等。未来10—15年,是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推进工业强国进程?
苗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在体制机制上确实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推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是当前促进工业发展新的重大课题。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加强促进工业发展的制度框架设计,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大部门制改革,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还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
日前,针对小微企业困难和矛盾,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财税、金融、市场等政策措施。如在资金方面,提出逐年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并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今年为141.7亿元;在税收方面,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等。要全面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断增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记者:“十二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苗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本质要求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要根据工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围绕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要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创建能力、产业集中度,加快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建立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145万件,超出前20年的总和。但是,另一项统计表明,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0.93%,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我们该如何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苗圩:“十一五”期间,我国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发达国家正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核心是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要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记者:在房地产和汽车之后,以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能否成为拉动消费和投资新的增长点?
苗圩: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伴随着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等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将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还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创造出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今年以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一些地区过多依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容易造成产业雷同、过度竞争
记者:近两年,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很高,据统计,已有上百个城市把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20多个省市在搞航空产业园……该如何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呢?
苗圩:促进区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些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性很高,不顾产业发展条件,过多依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提供低价土地等手段鼓励投资、扩大规模。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产业雷同、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现象,放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和代价,值得警惕。
着力推进协调发展,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一方面,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共建。
深化改革,完善反映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记者: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努力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是什么?
苗圩: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
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营造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健全工业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推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推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对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明确要求。围绕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记者: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也面临下行压力。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苗圩: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今年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再次重申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和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当前稳增长、促发展的工作重心,也充分体现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考虑。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健康环保、安全标准等方面要求迅速提高,与此要求不匹配的是,我国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一些行业,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创新发展压力大。企业税负较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面临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局面,无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聚结为一种迫切需要,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
记者:我国工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政府对生产要素配置及价格干预较多,产业开放程度还需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等。未来10—15年,是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推进工业强国进程?
苗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在体制机制上确实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推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是当前促进工业发展新的重大课题。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加强促进工业发展的制度框架设计,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大部门制改革,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还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
日前,针对小微企业困难和矛盾,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财税、金融、市场等政策措施。如在资金方面,提出逐年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并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今年为141.7亿元;在税收方面,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等。要全面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断增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记者:“十二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苗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本质要求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要根据工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围绕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要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创建能力、产业集中度,加快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建立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145万件,超出前20年的总和。但是,另一项统计表明,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0.93%,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我们该如何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苗圩:“十一五”期间,我国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发达国家正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核心是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要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记者:在房地产和汽车之后,以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能否成为拉动消费和投资新的增长点?
苗圩: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伴随着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等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将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还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创造出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今年以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一些地区过多依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容易造成产业雷同、过度竞争
记者:近两年,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很高,据统计,已有上百个城市把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20多个省市在搞航空产业园……该如何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呢?
苗圩:促进区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些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性很高,不顾产业发展条件,过多依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提供低价土地等手段鼓励投资、扩大规模。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产业雷同、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现象,放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和代价,值得警惕。
着力推进协调发展,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一方面,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共建。
深化改革,完善反映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记者: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努力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是什么?
苗圩: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
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营造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健全工业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推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 上一条:机器人量产还有多远?
- 下一条:2012工程机械的寒冬 中小企业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