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3
- 2019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手上“功夫”了得、操作精细到分毫的医疗机器人;可爱机智的教育机器人;仅100多克重量的仿生蜻蜓以及颇为吸引眼球的姚明高仿真人投篮机器人……一批批机器人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
为期5天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大会规模依旧,超过15个国家的166家企业的500多个展品在现场各显神通,众多普通观众涌入会场,每个展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参会参展客流累计达28.2万人次,人们对机器人的好奇和喜爱由此可见。参展商们表示,从一件件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机器人中,不仅看到了中国制造价值链提升后的样子,也从国外同行那里,听到了对中国制造业点赞的声音。
□■亮点纷呈新应用不断出现
在展会A馆,一支“机器人乐队”引来众多参观者围观。它能敲锣打鼓,还能弹电子琴、电吉他,一曲《歌唱祖国》引得参观者纷纷掏出手机拍摄留念。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展品是来自费斯托公司的仿生狐蝠。这款“可以飞起来”的机器人两翼展开宽度为228厘米,体长为87厘米,整体仅重580克。全身采用一种特殊研制的弹性气密材料,由弹性针织面料和选择性焊接的金属箔制成,蜂窝状的构造使其可以在轻微损坏的情况下继续飞行。
此外,还有国际上唯一能够覆盖创伤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拥有准确率高达98%的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必选Walker人形机器人,获得2018年度德国红点大奖的T5协作机械臂等,各类机器人的集中亮相,引得观众围观叫好。
全国政协委员、世界机器人大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晓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生产线、车间到仓储、物流,从汽车、电子到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同时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扩展更为迅速,已渗透到家庭、商场、银行、医院等诸多场合,服务类机器人渐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去年相比,今年大会专业性、技能性、创新性水平显著提高,赛项设置也更加贴近当前机器人领域研发及应用场景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为机器人产业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具有实践性的试验参考,为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成长土壤。”徐晓兰说。
而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师刘棣斐看来,2018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一是智能技术的应用带动机器人产品功能与性能的显著提升,驱动智能机器人产品被应用于更多新兴领域,应用范围不断向新兴领域拓展;二是智能机器人应用热潮带动了产业规模的持续高速增长;三是在新兴市场,技术、思维与资本的相互碰撞,推动了各类企业的“百花齐放”,既有专注技术的,也有深耕产品精准定位的,还有致力于跨界融合的,一批特色鲜明的新经济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壮大。
□■“开门迎客”更需“深耕细作”
当前,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到市场增长迅速的中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加大研发力度等方式,不断创新产品形态,优化产品性能,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在机器人领域迅速占据制高点。
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7.4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9.7%。
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市场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如何打造工业机器人品牌仍要下苦功。“我们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存在‘卡脖子’问题,如果核心零部件技术得不到突破,将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杨华勇看来,目前,我国新增工业机器人中超过60%依赖进口,国内市场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国产机器人则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中低端。国产工业机器人要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市场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是走出低水平重复生产的必由之路。
杨华勇还指出,推动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论多大的公司、多好的产品,一旦失去核心技术创新,引领作用被替代,竞争者可能顺势切入。要从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核心软件、核心元器件、应用工艺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全面突破,协同发展。“从0到1我们能做得很好,但是从0到1的原创、1到100,100到1000的批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涉及方方面面。”杨华勇说。
机器人产业不能一蹴而就,缺少核心技术的企业难以存活。杨华勇表示,只有加强基础和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多下“苦功夫、真功夫”,才能真正突破核心技术、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为此,杨华勇建议:一是直面挑战、正视问题,补短板与筑基础协同发力,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汲取自身发展经验,小步快跑,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二是政府应继续对机器人产业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并给予一定支持,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潜能,给予企业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土壤;三是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运行机制,加大“0到1”的前端投入力度,同时加强行业生态的培育和维护,鼓励企业相互裨益,协同发展,聚焦“1到100、100到1000”的中试阶段发力,构筑和巩固自身竞争优势,实现“换道超车”。
□■“抓住机遇”更要“迎头赶超”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促进了智能制造的发展。依托于机器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大量涌现,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既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突破口,也为进一步提升人类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机器人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形成广泛共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现场,就好比是各国机器人比拼角逐的战场,在这个科技变革极为活跃的领域,最领先的国家、最活跃的投资者和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们都在这里大显身手,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徐晓兰说。
“在60%的制造任务均可实现自动化的背景下,中国提高工业机器人水平的潜力巨大。”在8月16日举行的大会主论坛上,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卡雷尔•伊鲁特(KarelEloot)作为受邀嘉宾给出这一观点。“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卡雷尔•伊鲁特说。
从与会专家的发言来看,中国社会对于机器人技术、应用表现出的期待和热情,以及机器人自身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是中国的一大优势。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曲道奎举例说,2017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为14.1万台,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增速高达58.1%,再创新高。他还提到,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继续扩大,已涉及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和110个行业中类,释放出更多的市场需求。
在徐晓兰看来,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及产业和企业都比较成熟,但成熟不代表先进,未来还将围绕大会发布十个未来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发力,通过应用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工业机器人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演进,成为引领产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风向标。
为此,徐晓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发展基础,定期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设立机器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让产业发展质量来决定技术与应用的价值;二是国家应重点支持国防、能源、通信等事关国家安全的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创新发展,鼓励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突出解决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科技成果评估等问题;四是优化奖励机制,重点表彰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突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五是实施机器人专项人才计划,打破学科分类界限,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等方面培养面向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专门人才,通过对重点科技项目和基地给予稳定支持来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