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访>正文
日期
07/07
201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看他如何破茧成蝶
收藏
2015-07-07 15:24:43来源: 中国视觉网14351

看他如何破茧成蝶
  ――访中国福州鑫图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兵


  本刊记者:于晓娟

  今年3月,在人头攒动的VisionChina上海展会上,中国福州鑫图光电有限公司推出的“科学级相机”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也由此认识了该公司总经理陈兵。必须承认,不一定每个男人都有故事,但每个成功的男人都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看看今天的福州鑫图,在国外早已享有胜名,被人称为行业里的“奇葩”。但他们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充满曲折和艰难,也应了那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又是那么的鼓舞人心,那么的让人回味,那么的使人期待。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了解他,看看他如何破茧成蝶!
 
 记者:在中国机器视觉行业里,大家还没来得及对鑫图有更多的了解,您公司产品就走出了国门,成功迈向国际市场,让许多同行感到惊讶甚至意外,请您介绍一下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陈兵:福州鑫图光电有限公司是我在2011年成立的。其实从2006年起,我就进入机器视觉行业了,当时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叫福州图森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做的产品是半导体制冷CCD科学相机。图森曾经发展得很快,但是由于初次创业运营经验不足,图森被迫中途夭折了。鑫图是在图森部分人员班底上再次创业重新组建的团队,这一跤挫折之深,我们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才喘过气来,赶上了原来的节奏。

  由于处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福州,本地客户资源贫瘠种结不出果食,这也是鑫图为什么以走出国门,以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向的原因。因为面对海外客户时,我们的地域劣势大大减小了,同一起跑线的竞争,在创业之初的鑫图胜算就大点。如此一路走来,在国门外开疆辟土已经成为鑫图企业基因的一部分。

鑫图产品走出国门本身没有什么好傲骄的,倒是对国内用户的服务做得相对不足,我们需要认真检讨方式方法。

  记者:看来公司刚发展真有点与众不同。听说您本人研究生所学专业是生物学,后来干的事业却学非所用,但您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是否是这个不务正业将您带进了这个行业,并由此诞生了鑫图科研级相机呢?

陈兵:还真可以这么说。我的专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曾经是医学院的科研教师。按理说与机器视觉工业控制风马牛不相及。偏偏现在每天与软件硬件、物理光学、工程质量打交道。说起这件事,每个人都很好奇,又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个转变的纽带就是摄影。

  和许多人一样,我从小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所以是按照搞科学的目标念书和工作一路走过来的。很遗憾学霸的光环从未降临,等到有天,突然发现自己在档次一般的高校里搞学术研究,距离真正的科学家还有好几个光年,你所做的科研也许不过是徒劳的行为艺术罢了。我要为自己的理想做一次挣扎,于是我就辞职下海。当时像我这种年轻大学教师从机关单位叛离的人,对社会一无所知,只能去应聘香港天美公司做仪器设备销售。Sales的工作歪打正着,把我最弱的一环给补上了不少。天美代理的物化仪器品种繁多,因此我有幸接触到了仪器设备行业的几乎所有产品和各种类型的用户,终于从身无一技之长的小白成长为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但是我这个人天生对靠口才和人际关系谋生毫无热情,看到职场上那些强悍的销售精英们心里就发怵。虽然别人对我的销售评价还不错,我还是主动离职了。离职以后,渡过了一段迷茫期,年过30一事无成,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山穷水尽的感觉真的就是两个字绝望。这时候因为我平时为某著名杂志写旅游摄影专栏而小有名气的缘故,有人约我去做摄影策划。当梦想加现实都路断了以后,看来努力挤进时尚圈做个艺术界边缘人士是我几乎唯一的华容道了,现在想想真好笑也很无奈,但是人生某个阶段确实如此。

  还好我动脑考虑了一番,如果这辈子不愿就此逃避,最好还是把我的这几项优点全部综合发挥。那就是有科研+仪器设备+摄影的综合。于是我想到了科学照相机。因为在2005年我去以色列的一次技术培训经历中,首次接触到科学相机的内部结构,知道它“并不难”(现在看来也是非常之幼稚)。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自己怎样攒个“科学相机”去卖。

  当时的情况是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客户,只有这么一个求生念头,像最后的救命稻草一样。人在绝望中的战斗力真是惊人,整个初创过程就是个山寨路子,我就长话短说。我最早的产品是通过“攒机”来的,秘诀就是勤跑深圳华强北,买来各种材料自己在小屋子里组装。再后来稍微起色一点了,就委托别人开发产品方案,或者购买现成的成像模组来装配。数年以后,开始有想法了知道组装山寨是条死胡同,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核心技术积累可真的是全部白手起家,从软件、结构、硬件、固件、到架构、算法、理论,一两年一个台阶完成升级蜕变。整个团队在虽然不懂,却坚持不抄不偷的节操下,去完成转身的个中甘苦,可谓说不尽也道不完。

  我记得第一台攒出来的“科学相机”寄给国外用户以后,回复得到的评价是“terrible”!,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正面评价慢慢变多,成为“cute”“smart”“pretty good”“wonderful”。。。回想全程,真的很提气。

在鑫图的发展过程中,我发现我过往的经历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热爱摄影,所以我对图像品质和产品的艺术表现有执着的追求,这点对鑫图产品的迭代升级、品质不断提升起到了灵魂作用;因为接触过几乎所有类型的实验室理化仪器设备和应用,所以我能够帮助鑫图保持宽广而敏锐的市场嗅觉;因为我的本行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研发是一样的,甚至对更难的未知领域的技术问题也要有发现并解决的能力。所以虽然我并非光电行业背景,但是仍在福州这片也无机器视觉土壤的水泥地上栽培出一支科学相机之花。您觉得鑫图很“奇葩”,也许就是奇葩在这点上了。

  记者:鑫图在科学级CMOS相机、冷CCD相机、高速彩色相机形成了独特的领先优势,请您介绍一下领先优势指的是什么?

  陈兵:科学相机和广义上的工业相机比起来,在产品设计上要复杂得多,主要区别在于它的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因此设计一台科学相机,我们要在五个核心技术方面同时取得成果,它们分别是:超低噪声读出电路、图像信号的控制与传输链、半导体制冷结构封装、上位机应用软件,对彩色成像而言还有图像色彩解码和还原。

  由于科学领域各种应用千奇百怪,单种产品型号的用户数量很少,而产品设计从电路到结构又是如此复杂,所以在产品规划之初就要确保不要南辕北辙,否则要么技术不过关,要么不符合市场需求。为了能提前定义产品的性能,我们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来模拟产成品的效果。因此我们能够在产品未开发之前,对产品最终性能是否符合客户需求、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指标,已经胸有成竹。事实证明,我们的整体数学建模再配合各项设计仿真与最终成品的性能指标重合度相当高。这对我们的产品跨世代研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CMOS相机淘汰CCD相机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科学级CMOS相机产品面世至今不过5年。早在2010年,我去参观英国安道尔公司时,就注意到他们对这种新技术的坚定信心。可惜中国厂家不可能买到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三年后,我在美国开发客户时偶然遇到了同样在美国寻找客户的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欣洋博士。当时他正在为他开发的科学级CMOS芯片物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苦恼。我们两个行动派一见如故,有相见恨晚之感。回国以后,我把鑫图的研发力量全部转向科学级CMOS相机的研发,这在当时可谓非常冒险的举动,意味着鑫图当期产品的升级换代全面停滞,如果一两年内技术成果不能上市,刚刚从泥坑里爬出来的鑫图就将灰飞烟灭。到现在,事实已经证明我们吃到的确实是螃蟹而不是蜘蛛。今年,鑫图发布的Dhyana90背照式相机,是全世界灵敏度最高的科学级CMOS相机,大概算是整个科学行业的旗舰机型了。

  因为福州这地方人才稀缺,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寻找和吸收,去打造战斗力强的“梦之队”。比如Mike Blake先生是今年加入我们的首位外籍员工。他曾是美国Photometrics科学相机公司的CTO。由于我们和Photometrics公司长期良好互动的关系,Mike对鑫图非常了解,也非常赞赏鑫图团队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当我得知他即将跳槽前往美国海洋光学公司任VP时,我立即到美国去和他见面。我与他会面的那天早晨,距离他与海洋光学公司的第二轮interview只有两个小时了。在我真诚地展示鑫图的发展蓝图和潜力后,Mike终于被打动,当场决定放弃那家美国上市公司优厚的条件转而加盟中国企业。用他的话说,他的职业生涯都在发展平庸的欧美企业任职,而加入鑫图,他终于有机会直面行业革命的挑战!这两年,像Mike这样因为抱负相同而投奔鑫图的牛人,还有不少。
  记者:目前,鑫图给自已主要定位在科研级产品的应用方面,也就是说您的用户就像“金字塔”,主要用户集中在“塔尖”部分吗?未来是否开发满足工业生产线上的相机产品?

  陈兵:科学级应用肯定是整个机器视觉行业的“塔尖”。这和我个人的兴趣点有关,我喜欢追求完美的图像品质。而为了提升那百分之几的“完美”,你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汗水和专注。久而久之,我们的用户需求就慢慢向“塔尖”集中了。事实上,塔尖并不意味着用户量小。塔尖产品相当于圆锥的锥尖,只有它才有能力去穿透一个全新市场的铜墙铁壁,打开更多的应用可能与市场机会。比如当人类把超高灵敏度、超高速度、大分辨率结合在一台相机中时,只要加上一些创意做调料,就烧出了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应用这盘诺贝尔奖大菜。数字相机本身是个操作光子的工具,把它的几十种基础特性往上提升,再用数学方法组合起来,能够演变出千千万万种新奇的数字化应用。事实上,我们团队的苦恼经常来自于“塔尖”穿透一层薄膜,看到外面世界太缤纷而选择性障碍。

  我们正在筹划从鑫图独立出一个团队,组建面向更广义机器视觉的全员创业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操纵光子的工具打造得更得心应手。初期产品主要面对超大分辨率、超高速、微弱光、光谱分析等领域。至于是否能在生产线上应用,全看生产线上需要不需要这种产品了。对我而言,做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因为你所做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像是一门操纵光子的艺术,代表了“未来智造”的发展方向,会创造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兴应用机会,这些正是让我们团队为之痴迷的关键所在。如果是那种通过简单模仿复制、再以规模成本竞争的的工业产品,我是不会去碰的,即使它来钱,也留给别人去赚吧。

  记者:鑫图作为生产相机企业之一,您认为目前行业内推出“相机标准”时机是否成熟?您怎样看待标准的推出?

  陈兵:我强烈呼吁“中国的相机标准”。为什么呢?因为对国内机器视觉市场而言,仅部分人听说欧洲机器视觉标准EMVA1288,好一些的知道以EMVA1288为圭臬测试和评价产品。但是即便EMVA1288也不完整,还有很多情况没讲清楚。更主要的是,EMVA1288连个标准的中文版都没有。行业标准缺失造成一个明显的恶果就是中国相机从业人员各说各话,甚至不少人操弄的是只看效果不问依据的“玄学”。商户之间尚且不知怎么评价工业相机,更何况“买的不如卖的精”的用户如何去评价一台相机的好坏了。

  没有行业标准,还导致用户几乎不认可本国制造商制造的产品。在很多人眼里,所谓标准就是“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进口代表高端,国产代表低端。人家说的也没错,“我不敢浪费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你国产设备再便宜,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为你做评价。”而对于行业相对规范、信用较高的进口相机,哪怕价格高,用户接受起来依然放心许多。

  一台工业相机在实际工作中的信噪比、灵敏度、稳定性,都是相机生产厂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性能指标也反映了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对用户来讲,没有权威的技术认证数据是不敢购买国产相机的重要因素。用户凭什么相信你写的技术指标就是正确的指标?又有多少国产相机标称的指标有据可依?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买的和卖的,缺乏一根用信用联系起来的纽带。我们亟需建立工业相机客观、公正的“中国标准”,并建立权威的验证方法和平台,为用户提供公平、公正的参考数据。

  据我所知,中国机器视觉行业标准的推出一直难产。主要原因是标准的制定要依靠企业主导,但是谁也不愿意竞争对手企业因此做大。因为中国有一句莫名其妙的谚语叫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在我看来,事实恰恰相反,产品才是衡量一家企业等级高低的根本。至于行业标准,它可以为制定企业带来短暂的名声,但只要它客观、公正,能为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发展带来推动力,谁做都无所谓。行业标准的建立需要协会牵头,去打破目前对大多数人都不利的纳什均衡局面。但如果协会中进口代理商成员消极应付、本土制造商成员又各怀心思,那么中国的机器视觉行业仍然要继续忍受体质羸弱的煎熬一阵子。

  再说一句,当我们对待产品、对待用户有畏惧之心时,行业标准就是我们能够依靠的一支臂膀。

  记者:请您谈谈国内用户与国外用户在选购产品方面有什么不同?

  陈兵:通常我们把客户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设备整合为主的OEM客户,另外一种是以科研单位为主的终端用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客户,OEM类型的客户对性价比、稳定性要求都极高。另一类是科研单位终端用户。这类国内外用户差异非常明显。多数国内用户更倾向依赖进口品牌,原因我已经讲了,使得我们在推广中造成极大困难。所以在国产科研相机在中国市场可以用一片惨淡来形容。反观国外科研用户注重实效,对必须实现的性能要求严格。而且国外采购流程简单,钱多钱少,自己可以决定,同时又有一套管理规范杜绝闲置浪费。

  鑫图的科学相机产品在世界上主要理工院校均有分布,反而比国内的接受面要广。我相信通过我们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行业的不断规范后,国内用户能够更精准的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记者:能否谈谈中国相机生产企业目前面临怎样瓶颈?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兵:在全球信息革命的大潮下,全世界的工业相机制造商已如过江之鲫。国际纵队纷纷加入国内外市场竞争,很快将现有机会瓜分得七零八落了。中国相机生产企业都非常努力,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还没看出在核心技术和运营方式上的本质突破。这就是中国相机生产企业目前面临的瓶颈的表象。

  我的建议是,我们既要埋头猛干,也要抬头看路。在当下中国不缺聪明的商人和勤奋的劳动者。在今天大量数字化新技术来袭的环境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在中国诞生一批伟大的影像企业。我们需要的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快钱落袋之惶恐,多一些智慧和长远眼光去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虽然身处商业环境常让人有兵荒马乱之感慨,但是只要每个人不放弃信念,不那么随波逐流一点点,社会总能进步那么一点点。真正的勇气,就是即使恐惧依然选择前行。


 

  • 陈坚松

    访苏州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访苏州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坚松
  • 丁丁

    杭州灵西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杭州灵西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以创新为立身之本的新型科技企业,尤其是以2.5D线扫相机入围机器视觉创新产品TOP10,为锂电行业乃至更广泛的工业制造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与贡献。近日,《机器视觉》杂志特邀杭州灵西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丁丁先生,详细解读了这一创新产品的技术亮点,并就公司的创立初衷、技术创新、市场前景以及未来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 霍永峰

    成都恒坤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光的世界里,每一次细微的发现都可能开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作为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存在,“光”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视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机器视觉》杂志有幸对话成都恒坤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霍永峰先生,他以其卓越的学术背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为我们揭示了光学技术如何一步步“改变视界”,为智能制造与工业检测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