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访>正文
日期
09/19
202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工业相机的技术跃迁:奥普特10GigE 8K线阵相机从高速成像到智能生态
收藏
2025-09-19 11:37:27来源: 中国机器视觉网1103

在工业4.0深入推进的今天,高速线阵相机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工业线阵相机在处理大幅面材料检测时,往往受限于带宽瓶颈和像元尺寸限制,难以在高速扫描与图像质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和缺乏统一标准,进一步增加了系统集成的复杂度和成本。

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10GigE(SFP+)8K工业线阵相机,以7μm大像元设计与10Gbps传输带宽的完美结合,为工业检测领域带来了技术突破。该产品不仅实现了8K分辨率下140KHz的高速扫描能力,更通过兼容GigE Vision V2.0与GenICam国际标准,为工业视觉系统的标准化集成开辟了新路径。

面对AI赋能工业检测的发展趋势,奥普特在边缘计算与智能化升级方面的前瞻布局,正在重新定义工业相机的技术边界。我们专访了奥普特技术总监刘标,深入了解这一创新产品背后的技术突破与未来规划。

M:MACHINE VISION

R:刘标

记者:10GigE 8K工业线阵相机实现了7μm大像元与10Gbps带宽的平衡,这在工业检测中意味着什么?从硬件设计角度看,如何解决高速成像与低噪声、高动态范围的矛盾?

刘标: 7μm大像元的设计可以显著提升单像素感光面积,对比市场上主流的5μm像元,感光面积大约提升96%。在弱光环境下,譬如锂电隔膜检测等应用场景中,我们仍然能够输出较低噪声的图像。

结合我们的万兆带宽优势,可以支持8K相机在140KHz频率下进行高速扫描,能够满足面板、光伏、玻璃、金属箔材等宽幅材料的实时在线检测需求。

实际上,速度与噪声以及高动态范围并没有直接矛盾。大像元的设计可以扩展满井容量,使得单帧图像能够同时保留高亮部分以及暗部细节。譬如在焊接熔池检测中,过曝区域与暗区缺陷都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这为复杂工业场景的检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记者:产品兼容GigE Vision V2.0与GenICam标准,这对工业视觉系统的集成效率与跨品牌协作意味着什么?在推动行业标准化方面,奥普特如何通过自身实践助力客户降低技术门槛?

刘标: 兼容这两大国际标准最直接的价值就是实现即插即用。任何支持GigE Vision V2.0的相机与GenICam软件,我们都可以做到无缝对接,省去了传统定制驱动的开发时间。在更换相机品牌时,客户不需要重新编写代码,直接通过GenICam的配置文件就可以调用曝光时间、ROI、增益等关键参数。

我们在标准化推进方面主要做了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是简化开发流程。客户的软件人员可以使用统一的GenICam API控制不同品牌间的设备,减少了大部分在协议适配上的工作量。

第二是构建跨品牌协作的标准化基石。当一条产线上同时混用OPT相机和第三方品牌相机时,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GenICam的标准化参数交互,避免了各厂商私有协议导致的信息孤岛。

第三是增强供应商选择的灵活性。客户在选择相机品牌时,不再受制于某一厂商相机的固定协议和技术绑定,可以随时自由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相机品牌进行替换,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与断供风险。

记者:在AI赋能工业检测的趋势下,奥普特如何规划工业相机的边缘计算能力与云端算法的协同?未来是否会推出搭载专用AI加速模块的相机产品?

刘标: 我们很早就开始拥抱AI技术并进行了相关部署。目前我们的智能相机都配置了FPGA芯片,未来我们会将传统相机中需要PC处理的数据全部迁移至相机端的FPGA芯片进行处理。

同时,我们支持可在线编程,对响应参数及算法进行灵活配置。找边、寻源、缺陷检测、LOG分析算法等,都可以在相机应用现场随时优化和编辑调整,以适配当下环境的最佳算法和参数处理方案。

AI加速模块相机也是我们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实际上,我们目前已经推出的智能相机就已经在应用该项技术,这为我们在AI边缘计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边缘计算与云端算法的协同,我们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工业检测解决方案,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制造的深度转型。

  • 邵天兰

    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伴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机器人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机器人视觉技术也从小众领域发展成为今天的产业创新主战场。梅卡曼德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不仅完成了从动作自主(L2)到任务自主(L3)的技术进阶,还以领先的三维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智能机器人插上双翅。《机器视觉》杂志有幸邀请到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先生,探讨公司的创业历程、技术路线、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他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 李仁举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

    在制造向智能制造快速转型的今天,测量精度往往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上限。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三维视觉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其计量级设备的测量精度最高可达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这样的精度是如何炼成的?近日,《机器视觉》杂志特邀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李仁举先生,探寻微米级精度背后的技术奥秘。
  • 茹彬鑫 Robin

    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近日,《机器视觉》杂志专访了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Robin茹彬鑫,这位牛津AI博士、华为天才少年入选者,正在用前沿AI技术重新定义工业视觉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甚至是"国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