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访>正文
日期
09/28
202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车载视觉技术的精度革命:深瑞视标定设备引领智能驾驶产业化新征程
收藏
2025-09-28 11:07:34来源: 中国机器视觉网1105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车载视觉系统已成为ADAS和自动驾驶的核心感知组件。然而,车载相机标定作为确保视觉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长期面临着设备体积庞大、标定效率低下、产线布局不灵活等产业化瓶颈,严重制约了智能驾驶系统的规模化量产。

传统标定设备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生产空间,且在标定精度稳定性、多品牌兼容性等方面存在技术短板,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对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量产需求。这一技术壁垒成为制约中国车载视觉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的关键因素。

四川深瑞视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车载相机模组标定设备,作为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突破,正在重新定义车载视觉标定技术的产业化标准。该产品不仅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更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为此,我们专访了四川深瑞视科技有限公司,深入探讨该创新产品背后的技术突破与产业价值。

嘉宾:四川深瑞视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VISION CHINA 

记者:车载相机模组标定设备荣获"机器视觉创新产品TOP10",作为亚太地区首家、全球第三家通过Mobileye认证的企业,深瑞视这一认证对产品和行业意味着什么?它如何体现了深瑞视的技术领先性?

深瑞视:车载相机模组标定设备成功入选年度机器视觉创新产品TOP10榜单,是机器视觉行业对深瑞视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高度认可。

作为亚太地区首家、全球第三家通过Mobileye认证的企业,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实力的肯定,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核心装备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Mobileye作为全球领先的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其认证体系以严苛著称。通过这一认证,意味着我们的标定设备在技术指标、生产一致性及可靠性上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我们依托机器视觉算法创新与工业自动化深度融合的技术优势,突破了特殊结构标靶设计、特殊立体标靶设计、增距镜设计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车载相机标定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车载相机标定设备精度高、稳定性好、兼容性强,具备较高的量产能力,可以帮助车企提升量产效率与良率,加速行业规模化落地。

记者:能否分享一个实际案例,说明该标定设备在车载摄像头量产或智能驾驶系统部署中解决了哪些关键痛点?是否缩短了标定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或提升了ADAS系统的可靠性?

深瑞视: 我司率先推出的小型化标定设备很好地诠释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实际价值。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我们将标定所需的占地面积从15m×3m缩小至3.5m×2.5m,极大节省了标定工序所需占地面积。

这一突破使客户能够在有限空间内部署更多设备,在保证精度及稳定性的前提下,为客户节约了空间成本,可以大幅提升产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单台设备尺寸变小,可以增强产线布局的灵活性,便于后期产线调整及业务扩展。

更重要的是,该方案对应的标定结果精度已获得Mobileye、地平线、Momenta、华为、蔚来等知名企业的认证,并在实际产线中成熟使用超过两年,得到客户的深度认可。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产品在量产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记者:随着多模态感知融合成为趋势,标定设备的技术升级方向是什么?深瑞视是否计划研发支持多传感器联合标定的下一代设备?技术储备或研发重点是什么?

深瑞视: 随着自动驾驶L3+落地与机器人感知复杂度提升,多传感器联合标定设备正朝着更高精度、更高效率以及更智能化的兼容性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精度自动化。从单传感器分时标定向多传感器时空同步标定演进,需解决毫米级空间配准与微秒级时间同步问题。

其次是动态标定能力。支持车载传感器在振动、温变等真实环境下的在线标定补偿。

第三是AI驱动的标定闭环。利用深度学习优化标定参数迭代效率,例如基于点云-图像特征自匹配的标定误差自主修正。

多模态标定设备的升级本质上是感知精度、系统复杂度和工程效率的平衡,未来技术将更依赖"AI+自动化+云计算"的协同突破。

  • 邵天兰

    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伴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机器人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机器人视觉技术也从小众领域发展成为今天的产业创新主战场。梅卡曼德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不仅完成了从动作自主(L2)到任务自主(L3)的技术进阶,还以领先的三维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智能机器人插上双翅。《机器视觉》杂志有幸邀请到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先生,探讨公司的创业历程、技术路线、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他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 李仁举

    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

    在制造向智能制造快速转型的今天,测量精度往往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上限。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三维视觉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其计量级设备的测量精度最高可达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这样的精度是如何炼成的?近日,《机器视觉》杂志特邀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度实验室主任、先临天远品牌创始人李仁举先生,探寻微米级精度背后的技术奥秘。
  • 茹彬鑫 Robin

    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近日,《机器视觉》杂志专访了深圳市识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Robin茹彬鑫,这位牛津AI博士、华为天才少年入选者,正在用前沿AI技术重新定义工业视觉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甚至是"国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