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03
- 2020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2019年中国正式迎来了“5G商用元年”。在不久的将来,5G势必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对媒体融合来说,5G商用又将对其带来什么呢?
5G打破媒介限制,推动媒体构筑多层次融合
5G拥有独特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能够为融媒体发展提供足够宽阔的起飞平台,有助于催生多元化的媒体融合产品,进而推进融媒体产品体系建设。
现阶段,新旧媒介融合进入深水区,媒体产业形成了“报网端微”百花齐放、“文图音视”争奇斗艳的态势,涌现出一批传播广、点击量高、口碑好的融媒体产品——H5产品、微视频等等。新媒体是4G的宠儿,在数字技术的新浪潮中,4G的广泛应用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边界约束,微博、微信、移动支付、红包、公众号、抖音、快手、直播等几乎引领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用户阵容越来越庞大。从新媒体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新媒体“新”在以下四个要素:技术更新、全民参与、内容推送、社交互动。
如果说4G技术让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分庭抗礼,那么5G就在技术上给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次碰撞和融合的可能。5G时代,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高清直播、全息影像以及人工智能媒体将为未来社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传统媒体有必要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加强自身转型,同时也会在内容质量和人才储备上对新媒体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如今5G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传媒,并且效果显著,2019年两会报道充分尝试了5G和5G所支持的技术,包括5G+VR/AR/MR+4K、可视化呈现的深度应用等。可见我国传媒行业正在新技术应用上积极探索。
在5G普遍应用的时代,技术手段会更加成熟,服务水平和能力也会攀升。不仅如此,5G打造的全息媒体时代将会把现实和虚拟结合起来,从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到有关情绪识别、情感计算、AR、VR等与人类情绪感官密切相关的技术,再到万物互联、万物互通的物联网技术,为了给用户打造沉浸式的使用体验,智能化的融媒体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将会越来越复杂。有学者称,“未来的传媒会需要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图像识别、材料学、无线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支撑,已远远超出传媒业的传统知识储备和开发能力,意味着在5G的支持下,智能与传媒业的融合在向更深层次进发。”
线上时代,如何坚守舆论至高点
为什么谈到5G和媒体融合就避不开舆情监测?因为媒体之间“互联”、媒介之间“互通”的特性会导致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和情感更加快速自由地流动。加上5G的高速率、大容量和低时延将信息流通阻力降低几乎为零,这不仅仅会给媒体和受众带来广阔的世界,也会给人们提出媒体公信力、舆情监测等难题。
5G一方面能够加强舆情监测的效率,主要体现为高速率、大容量和低时延将有助于媒体将线下平台转移到线上,并将线上和线下互融互通。媒体工作者可以把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放在云端,实现协同工作和共享。根据现有的舆情监测分析能力,加上5G时代带来的“及时传播、及时反馈”功能,媒体的舆论监测能力会进一步加强。5G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舆情的可控性。对主流媒体来说,及时引领媒体融合的方向是比迎合媒体融合大潮更加紧迫的任务,只有把握5G发展的速度和规律,并对产品形态、生产方式、运营思维作出及时的调整,才能在网络舆论中更好地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与此同时,5G强大的传播和感染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对主流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传统主流媒体面对挑战应最大限度发挥优势,5G商用背景下,虚拟现实等“沉浸式体验”技术有望实现在传媒领域的常态化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一方面与读者、专业、文化有很好的依附关系,能够调动更多本土资源与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产生“优质信息”的能力会作为十分难能可贵的资源,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
短视频:5G时代媒体融合第一关
短视频就是近年来兴起的媒体融合的产物,它融合了互联网、平台、直播等等技术手段和流媒体元素。近些年,传统主流媒体也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增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从媒体的经济效益方面看,专家预测短视频很可能是最先从5G获益的行业。5G的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将会助力短视频突破流量、速度、成本方面的瓶颈。有预测表明:到2022年视频流量会实现翻倍,视频将占所有IP流量的82%,人们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将达6小时以上。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觉呈现和视频表达必将进一步普及,视频和社交的结合也将会为社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针对这个现象,主流传统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必然。当然,传统媒体入驻过程也暴露除了一系列问题,如新闻方面存在用户参与热情不足、拍客自主上传的UGC模式不适合新闻类短视频的生产等问题。因此,在探寻不同的媒体产品如何在短视频时代定义的同时,各媒体产业也应反思如何在结合自身定位的同时引起客户的兴趣、满足市场的需求。
另外,企业品牌、政务机构入驻短视频平台也展示了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今后的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元素的融合,更是社会的融合。但由于目前短视频平台还是碎片化的娱乐社区,严肃的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内容发布后,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类似的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弥补自身技术短板的一次尝试。短视频作为全新的社交媒介,能够为传统媒介改良传播方式提供思路。各媒体,尤其是主流传统媒体应结合自身定位与市场需求,重新确立短视频在产品矩阵中的位置,转变话语方式,提升产品社交属性,促进用户的主动参与、主动分享。
四全媒体:媒体融合与用户思维相结合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9年1月25日上午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全”的概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也是媒体融合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和部署,从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到强调“四全媒体”,媒体融合发展被提升到深化改革的战略层面。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传统媒体大都只在内部妊娠并发育出电子版媒体模块。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中,5G将为媒体的立体融合提供可能性。为了更好地迎接5G推动的融合大潮,媒体必须牢牢把握信息传播形态和用户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此次“融合”不仅是一次传媒领域适应新形势的改革,更是传统主流媒体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条件下的自我救赎。
“四全媒体”中的“全员媒体”涉及到媒体融合过程中运营思维的变革。在5G的环境下,媒体追求的将不再是产品层面的融合,而是要逆转思维,从考虑产品递进到考虑用户。这将会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也将会颠覆新旧媒体的运营思维。主流媒体要提升用户活跃度,做好移动化、社交化、走上互联网战场。平台、技术、内容、组织管理都要“跨界融合”,真正地打造“全员参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四全媒体。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而思路是出路的判断者。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曾谈到,“现象级的传播能带来流量,却不一定能沉淀下用户”。再快的速度,再成熟的技术,再多元的产品,都必须与它的受众形成有效连接,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5G时代,我们离媒体融合的理想还有多远
在未来我们期待的媒体融合是什么样子呢?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对此怀有各自的期待。新闻采编的从业者相信,未来的新闻行业将会培养全能型的记者,一个人相当于100人的团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做到边采、边写、边发布,大大减少人力投入。影视娱乐方面,有人对未来影视与游戏融合的模式十分期待,100个虚拟演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一位观众服务,观众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参与电影,通过做出不同的选择,达到不同的结局。社交方面,有人预测现有的社交媒体将会在5G时代升级为VR形态,并期待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能够像苹果公司一样为未来布局。
由此可见,媒体融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5G的技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台阶,一个环节。如想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和四全媒体,仅仅依靠高速度、大带宽、低延迟,还远远不够。信息通信技术还需要更多的更新换代,那也许就是6G、7G之后才能讨论的事了。但是现在我们不谈6G、7G,仅从可预测的媒体融合来说,5G技术将会推动媒体融合迈出重要的一步,将会打破4G时代的“媒介融合”,从而为真正的“媒体融合”提供广阔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已经很难单纯从技术层面谈论媒体融合了。5G的到来将改编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社会的运行方式,而这些渗透着5G力量的方方面面才是媒体融合未来的决定因素。其实,媒体融合与5G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环境下,媒体和技术融为一体,计算和通信合二为一,媒体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转变,从资讯提供者变为全能的信息服务者。面对这种趋势,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唤起自身的优势,依托跨行业的泛连接性,继续创新和变革,同时警惕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唯此,才能更好借助新技术带来的传播优势,坚守舆论阵地。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体的“融”实际上是社会的“融”。仅依靠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企业的“连接力”并不能完全承担起“线上”社会生活“加宽”“加细”和“加厚”,这种趋势要求一系列的大规模合作升级。因此,未来,在工业、企业、商业等社会成分尚未开展大范围合作的时候,新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好,比起立即投入建设自身的“融媒体平台”,更应该审时度势,为更大范围地融合积累足够的社会资源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