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09/30
2020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从活下来到盈利,AGV企业的“可为”与“不可为”
收藏
2020-09-30 10:01:35来源: 中国视觉网

   随着汽车、3C、电商仓储等行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物流自动化应用配套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融资额也是节节攀升,有企业从Pre-A到C轮已融资超三十个亿,刷新了物流仓储机器人领域的融资记录。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13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8%;2019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26.09亿元,同比增长8.40%。2020-2025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23.5%,至2025年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亿元,届时移动机器人的销量有望超11万台。

   作为业内从业人士,在盈利这个维度考量,真正实现利润为正的主体设备商凤毛麟角。所以,如站在可持续性角度,AGV作为一种大环境都在推崇的轮式机器人的应用分支,到底是“应用刚需”还是披着五彩光环的“伪需求”?

   AGV不管在哪个产品阶段,它的角色若作为“生产资料”可小为,作为“生产工具”不可为。

首先,可以做个AGV的厂家归类:

   AGV 1.0时代: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期的新松、昆船、机科“老三家”,产品基本以国外成熟AGV做延伸,也少量兼顾一些自有产权的产品开发。

   后AGV 1.0时代:2010年后,于各个区域独自成长起来的CSG华晓、嘉腾、佳顺、井源、远能、三丰、杭叉、国自、柯金等,基本都在老三家基础上做加法,且都在AGV控制领域取得不少独立知识产权,当然也把价格拉下5成甚至更多。

   AGV 2.0时代:主要为亚马逊KIVA火了后,国内出现一大波类KIVA企业,基本目前已经形成以海康、快仓、极智嘉三家头部。

   AGV 3.0时代:市面上更多称之为AMR,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客户接受程度的增加让这阶段的AGV公司更注重产品的柔性,皆以“无轨导航技术”作为开发重点,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成型公司,如斯坦德、迦智、MiR等。对这一块市场,2.0时代的三家头部企业也都有涉及。

   从这个分类明显看出,1.0时代的参与者要么已上市,要么不缺钱,基本上都有自己独控的客户领域,外人很难进入;2.0时代的参与者已形成寡头,融资额也最多,不少正谋求科创板;3.0时代参与者中融资也不少,基本都在3C、服装零售等非制造业场景这口“大锅”里吃饭,未来的发展还有待明确。

其次,也可以看下AGV的主要应用归类:

   原材料、半成品的产线输送:以汽车总装车间AGV随线上料来说,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AGV都在完成这个动作。此外,市面上也有一些制造企业用户为了一些标杆工程,少量上马一些AGV作为库至线边的搬运,其实没多大作用。

   柔性的生产装配线:应用中较多的比如汽车底盘合装、AGV代替输送线的柔性输送,这是比较重大投资的产线,对AGV来说显得更为合适。

   产成品出入库:线体末端至库区,或库区至月台。市场上这一方面的应用投资较重,目前更多的是以人力存储为主。

   拆零或拣选:红极一时的亚洲一号、菜鸟无人仓等都属于这一类,AGV使用量大、调度算法复杂,这也决定了参与者的非一般。

   通过上述总结的场景和各家情况分析,AGV不管在哪个时代,基于能够改变现有生产工艺或是替代劳力成本较高甚至无法替代的应用,可称之为生产资料,而AGV仅仅作扮演搬运角色进行简单重复劳动,可称之为生产工具。

   而从实际的应用经验来说,AGV的应用作为生产工具还是生产资料,其实边界并不明显,往往两者都有一定的交集。

   AGV若只是简单的劳力替代,仅仅赋予了搬运因子的价值附加。那么在目前中国人力成本环境及主要厂家设备性能局面下,显然性价比不够高。所以,作为一种非专属的生产工具,AGV公司在此类场景下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应用,更别轻易言盈利。

   不过,若在某些特殊的搬运场景、人力显得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如某些高温、高辐射、重灰尘等不利于人工作业的环境,AGV即可将无人化优势发挥出来。当然这也打破了AGV应用场景的条件限制,对机器本体要求较高,因而在这些细分领域有可为。

   所以,AGV若是作为纯自动化搬运设备,与人力相比,拐点还未到来,人力成本曲线至少3-5年之内会在AGV成本曲线之下。AGV企业可采取的应对方式,要么守株待兔静候两者交叉,要么多多尝试非普通搬运考量下的应用开发。

   另外,AGV作为生产资料的属性来说,对设备本体厂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协同能力、集群调度能力等方面,往往此时,AGV企业作为传统硬件厂商的身份并不明显,更多的此类场景的应用企业自诩为互联网公司,当然,这也不为过。

   回过头来看看2.0时代的参与者,基本都属于这一类,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头部企业更能获得资本的青睐,同时,他们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代,业绩从零到亿也就三四年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后续做到正现金流确实可期,现在还在门外的已难以进场。

   AMR产品理论上较2.0时代产品有更高柔性,若是能把它作为生产资料而不是搬运工具进行竞品替代,那么目前的头部格局将会打破。

   另外,近年来在工业AGV基础上绽放了许多变异版本的商用AGV的应用,如医疗搬运机器人、餐厅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乃至疫情中赚爆眼球的消杀机器人,但这些产品真的是刚需吗?值得画个问号。

   基于此,很难界定作为舶来品的AGV在物流搬运中扮演何种角色,但可以肯定的是,满足刚需将是AGV企业的生命线,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准入壁垒、对竞品的打压能力将是AGV企业独秀于林的制胜法宝。

   简而言之,对AGV企业来说,上得了量的应用场景才是更应该被开发和重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