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15
- 2022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今年7月,TCL中环搬入了新的办公楼。从楼上望去,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尽收眼底,一条笔直的路通向远方。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中环总经理沈浩平在这里接受了《TCL动态》一行人的采访。他从离这不远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所开启了职业生涯的转型,在他完成了从工程师到企业家转变的同时,中环也完成了转型、蜕变与重生。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中环总经理沈浩平
国企改制、产业波动、人员流失,上个世纪50年代后,与中环同时代的半导体企业历经相似的命运,但发展至今的却为数不多,中环在一次次时代翻覆的罅隙中绝处逢生,又再次蓬勃。沈浩平自信又坚定地说,“每一次我们都能活下来、扛过去,每一次。”商海沉浮,艰难而光辉的历程造就了今日TCL中环“三个否定,敢于颠覆行业格局”的精神特质,也让中环沉淀了格外宝贵的人文情怀。在采访中,沈浩平向我们讲述他与TCL中环经历的过往和面向的未来。
拼过命的历史过往
1958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刚刚起步时,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就成立了。1969年,天津又组建了第三半导体器件厂。据沈浩平介绍,这些老厂最早由一位老红军管理,规格很高,从锗单晶、直拉硅单晶再到区熔单晶,这里几乎成为了中国北方半导体材料的摇篮,也是TCL中环可追溯的前身。
1983年,从兰州大学毕业的沈浩平来到了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在国家“六五”规划下,他开始与国外引进的区熔单晶项目打交道,几年后,中环的区熔单晶水平已领先全国,应用在前沿的超高压项目上。沈浩平也在学习与实践中成为该领域的顶尖人才,“我甚至可以挑战教科书”,他说。
中环单晶硅生长技术行业领先
埋首书中多年,抬起头来看天,却发现天已经变了。90年代初,国企改革大潮轰轰烈烈袭来,许多企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度濒临倒闭,中环也未能幸免,这对沈浩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说,作为工程师,我自认有能力、有抱负,但你的企业和伙伴却发不出工资,吃不上饭。这让我明白,技术再牛,企业活不下来也没有用。
无路可走的境地下,1991年,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开始搞承包。沈浩平也和“弟兄们”自筹了50万元买原料和设备,“当时的出发点其实很朴素,就是因为厂里没钱,要把区熔的几十号弟兄养起来”。沈浩平也就此从工程师转型,身兼数职,“找钱、找人、钻技术、找市场”,他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方法论,为了生存,都是逼出来的。
那也是一段“拼了命”的岁月,沈浩平说,为了把这条路走出来,加班不算什么,大家都在拼命。也有人真的把命丢在了半路,我最好的哥们儿就是这样。虽然他本身就身体不好,但如果没有这么拼,也不至于此。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中环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一帮弟兄把命都搭上了跟你干,如果你中间放弃了,他们就真的无路可走、吃不上饭了,所以我必须不离不弃。”
入局光伏,穿越周期底气何在
2007年,CRT受到LCD等新型显示技术挑战的影响,导致中环处于全球产销规模第一的高压硅堆产品急速萎缩,而公司上市初募集巨额资金投入的平面器件产线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业绩包袱,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彼时,沈浩平被任命为中环半导体的总经理。
面对公司现状,沈浩平进行了一系列的制造、经营方式转变:调整组织架构、加强成本管控……为更好地为半导体产业营造发展空间和时间,沈浩平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2+1”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调整:从原来的“2+1”即“硅堆、功率器件+硅材料”,转向新“2+1”即“光伏材料、半导体材料+节能型功率器件”。
TCL中环内蒙古产业园
“高压硅堆产品超预期的快速衰退不可逆转,硅材料行业已经完成了行业高位期……横下一条心坚持在内蒙古把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是我们股份公司整体避免在快速发展的全球硅材料基本形势下被边缘化的唯一途径。”这段话写在沈浩平2008年度述职报告中。自80年代便进入光伏行业的中环在沈浩平的带领下开启了新一轮的征程。
十几年过去,中环的崛起证明了沈浩平的前瞻和远见。“横下一条心”投入发展的光伏硅片已成为TCL中环身上最亮眼的标签,2021年末,TCL中环光伏硅片产能提升至88GW,G12先进产能占比约70%,硅片外销市场市占率全球第一。
TCL中环G12大硅片
在此过程中,光伏和半导体产业几经波动,中环也曾身处险境,却总能全身而退,这与沈浩平的管理理念紧密相关。沈浩平说,正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产业有高光时刻,就必然会有低谷。面对波动,企业首先要关注现金流的健康,企业的底要比行业的底要低才行;其次是不要把行业景气当成自己的本事,要算清楚挣的钱是行业的钱还是自身竞争力的钱;最核心的还是要培育企业的内生动力,“这在低谷期时格外重要,即使是在最不景气的情况下,客户还是愿意跟你,供应商还是愿意支持你,这是企业长期积淀的信誉、品牌力的支撑”。
机制变革,迈向全球领先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多年的技术沉淀与聚焦发展,中环股份已逐渐成长为光伏产业中举足轻重的企业。2019年8月,中环发布了超乎业内想象的210mm超大硅片“G12”,颠覆了行业格局并引领行业变革。2020年,TCL参与中环电子集团混改,中环开始了再一次的转型。而这一次,则是中环新的开始。
告别“国字头”时代,中环与TCL科技总部开启了多方面的变革项目,从观念、战略到组织、流程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改变最大的莫过于观念。沈浩平说,中环以前是国企,最多就只敢说全国领先,也没有雄心壮志去海外。现在TCL中环在李董的带领下,他的雄心可以说是舍我其谁,所以中环也要有“敢当老大”的霸气,瞄准全球领先。
中环新能源电站
加入TCL之后,中环开启了战略变革、组织变革、流程变革等多个变革项目。与TCL科技有过合作基础的贝恩公司被引入到中环,为中环制定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并与中环共同制定了9205战略。TCL还与中环重新梳理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项目审批速度显著加快。中环的员工表示,成为民企之后,我们有一种“放开了手脚的感觉”。
在体制机制改革、资本结构优化及组织活力的推动下,TCL中环通过产品技术提升和产能扩充,经营提质增效,企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业绩倍增计划稳步实现。2021年,TCL中环实现营业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115.7%;净利润4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0.6%。今年上半年,在整体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TCL中环仍保持增长势头。
TCL中环宜兴产业园
面向未来,在沈浩平的设想中TCL中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将硅片的产销规模和综合实力做到全球领先。沈浩平说,中环所在的半导体产业支撑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如果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无法做到全球领先,那么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也很危险。
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在沈浩平看来,全球化不只是把商品卖到国外,而是能把制造能力转移到全球,“就像日本、德国的车企一样”。这也是当前TCL中环与集团推进的重点工作。
三是改变制造方式。沈浩平推崇马斯克,他认为马斯克的伟大之处在于颠覆,特斯拉颠覆了汽车的动力方式,马斯克的工厂也改变了以前的制造方式。这是中环最能够借鉴学习的道路,也是他个人的志趣所在。
尊严与尊重,科技企业闪耀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TCL中环的另一面。
在走进中环之前,对它的理解可能是高效率、高科技的制造企业,这里诞生出G12大硅片、金刚线切割技术等多项领先技术,多个工厂有着远超同行的人效。而此次采访中,更让人感动的却是中环所闪耀的人文情结,正如一句话所说,“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技是危险的”。人文情结在当代企业中是极为或缺的,却又是身在TCL中环所能深刻感受到的。
TCL中环光伏材料晶体智慧工厂
这种情结有一部分来自公司早期与世界的接触。沈浩平说,90年代末有丹麦、日本、德国的工程师曾来指导设备运作,其中丹麦的工程师对我们文化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后沈浩平也多次去往丹麦学习交流,在沈浩平看来,丹麦是一个人文情结很重的国家,它没有优越感,对人有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
“对人的尊重”也深刻影响了沈浩平和他对中环的管理方式。最直接的就是他孜孜以求地探寻改变工厂的制造和生产方式,运用工业4.0、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人效,而不是通过无节制的工作提升产量。即使是在中环十分困难的时候,沈浩平画下的第一道红线就是:绝对不能剥削员工。中环工厂
一线工程师们
沈浩平说,我在一线倒班了十几年,哪怕当厂长了依然如此,每周都有几天要干到两三点。这让他对一线员工的辛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共鸣。他说,工业4.0和数字化对我来说不是竞争手段,而是在我有能力改变工厂的生产方式时,我就要改变。人不是工具与奴隶,我们要改变和提升工厂的设置、流程与效率,让人从事更有尊严、更smart(智慧)的工作。在沈浩平的设想中,工厂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结构,上面是管理者,下面是基础劳动者,中间由大量的工程师构成,不断提升工厂的竞争力与效率。
在采访沈浩平之前,曾听过不少对他的评价,有人说他是战略家,也有人说他骨子里是工程师。而真正见到他以后,发现这些描述都不一而足。在采访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既有着第一代“打江山”企业家身上所拥有的无畏、野性和霸气,也有着工程师的远见、严谨与谦卑,这些矛盾的特质也融入了TCL中环,它既有着历久弥新的传统与积淀,也有着初创企业一般的生机和野心;它曾是一丝不苟的国企,却也拥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全球视野。而如今,当沈浩平和TCL中环在新的起跑线上起跑,迎来了再一次的重生,相信他们也一定能跑出新的速度。
(本文原载于《TCL动态》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