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8
- 2017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10月26日,华夏幸福主办的2016产业中国年会在北京举办。其中,一场同期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华夏幸福与CAAI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承办的论坛——“2016人工智能青年创新峰会颇为惹眼。中科视拓董事长、计算机视觉专家山世光,云知声董事长、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专家黄伟,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组长、资深计算机视觉专家华刚,清华大学教授季向阳,依图科技CEO、计算机视觉专家朱珑,图森互联CTO、联合创始人侯晓迪等嘉宾站在产业界的高度,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远见。
人工智能迎来“黄金时代”
事实上,人类历史的底层驱动力永远都是技术——以及让“技术扩散”的产业化过程,技术商业化无疑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青睐,令人工智能市场即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在过去的60年,这种乐观情绪也曾反复出现。但而今产业界几乎达成的共识是:更廉价的并行计算、更优质的算法、以及更庞大的数据量,终于可以让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时代”的前缀。
其中,始于2006年的深度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尤为关键。深度学习可以让机器拥有某种类似于“自我学习”的能力。如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所言:“人工智能的核心不仅仅是算法,更是学习。在今天大数据环境下,可以把程序放到数据里,让程序围着数据转,形成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如果能够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形式化脑认知,形成决策脑,就可展现出人工智能的井喷局面和灿烂前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转折点,会与数据量的井喷并行出现——后者是“喂养”人工智能的“养料”。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与数据的共生关系对中国是一种利好。
本次论坛嘉宾、云知声董事长黄伟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离不开大数据,而大数据一定和海量的用户密切相关,所以人工智能是中国赶超世界的良机,我们以前做芯片不如美国人,机械制造不如德国人,但在人工智能领域是有机会的。
“人工智能+”带给创业者机遇
人工智能将迎来与其他行业井喷式的落地——或者说,商业化过程。翻看国内外科技资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虚拟助手、个性化内容推荐、无人驾驶……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正在从“互联网+”向更高阶的“人工智能+”跃迁。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因为市场巨大,在面对具体乃至细碎的应用场景时,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产业化落地,绝不可能被巨头垄断,无论是觅得一个尚未爆发的核心技术,还是将人工智能搁置到自身所在的传统行业,都为创业者留下了诸多可能。正如2015年产业中国年会嘉宾、“预言帝”凯文·凯利所言:人工智能将成为最重要的技术。
产业化需要外部力量助推
未来由现实造就,而现实抵达未来的路径之一即是“试错”。这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落地也有些许问题。
最易察觉的即是对于市场需求的误判。不难理解,当颠覆性技术来临,创业者的集体亢奋在所难免,并很容易产生“伪需求”产品,流于概念而失败。最典型的例子也许就是已逐渐退热的智能硬件领域。
诚如李德毅所言:“真正创业的人能够冷静思考。很多人看到这个趋势,因为觉得只要趋势对了,我们往里钻就不会吃亏。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想想自己的强项、自己的亮点、市场的卖点、创意的痛点,分析透了,再下海更好。”
除此之外,中国数据资源的相对封闭也很大程度阻碍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本届人工智能青年创新峰会嘉宾,“技术大咖”下海创业的代表、中科视拓董事长山世光表示:开放数据,开源,是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国外开源社区有非常多的人愿意做贡献,这样就可以使得整个行业和整个生态发展得更快。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产学研之间,还尚未大面积形成成熟的共赢机制。相对其他领域互联网创业,虽然有深度学习技术的加持,但人工智能创业门槛依旧相对高企,且很多是综合性的复杂产业,由创意到最终量产,往往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正因如此,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落地的关键一瞬,华夏幸福扮演着重要的产业化助推者角色。譬如,在其产业载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园之一是香河机器人产业园,后者定位为“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高地”,试图为这一领域的企业提供最大化的扶持。
今年1月16日,华夏幸福还与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举行战略合作签约。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京津冀总部落户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也标志着华夏幸福在智能制造领域——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积极汇集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资源,促进创新元素的聚集和互融,并通过在全产业链构筑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创新的产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技术商业化”进程。
毫无疑问,受益于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华夏幸福在“技术商业化”之路上的贡献,势必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