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20
- 2017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主持人陈伟鸿通过技术“换脸”伪装,在通过脸部到底表情转换之后,竟然顺利通过了某手机APP的人脸识别验证,这一结果不免让人担心——在新技术应用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安全这道关口我们守住了吗?
生物识别是一种安全机制,它通过基于独特的物理特征(例如指纹,虹膜,脸等)来知道“我们是什么”。验证过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技术:识别你,或者验证你的身份。前者是从设备中取出图像来确认匹配,后者通常用于解锁计算机、手机和应用。
其实生物识别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警方使用指纹的历史就超过了100年,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起了数字生物特征数据库。但直到2013年iPhone的横空出世,苹果在其主页键指纹传感器中引入了新兴技术生物识别,消费级别的生物识别验证才不仅仅局限于用指纹解锁设备,自此生物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便大幅上涨。
如今,众多科技公司纷纷入局,市场上出现的生物识别方式越来越多,也愈来愈新奇:万事达卡(MasterCard)计划用心跳数据来确认付款;谷歌的Abicus项目计划监测个人语言模式、走路和输入方式,用以确认智能手机另一端的你是否真的是你本人;其他App则着眼于眼球血管分布模式,甚或个人特殊的步态来进行身份验证。
作为生物识别最大应用市场之一,手机生物识别同样激起了投资人的兴趣。有报告揭秘,为大多数安卓设备提供指纹识别的瑞典生物识别公司Fingerprint Card AB,仅去年一年,其股票就增长了1600%,成为2015年欧洲股市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
但是今年315晚会却给了生物识别重重一击。在315晚会上,央视主持人陈伟鸿被技术“换脸”伪装,在经过眨眼、转头和微笑一系列动作后,竟顺利通过了某手机APP的人脸识别验证。这不免让人开始对这一新兴技术产生怀疑:为保护人们隐私、提供安全保障而生的生物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
的确,近年来频发的安全漏洞事件无疑让部分人望而却步。苹果营销副总裁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表示,“我们在这些设备上投入如此多的个人时间……无论身处何方,它们都陪伴着我们,我们必须保护它们。”
针对种种安全漏洞,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据外媒报道,香港浸会大学(HKBU)的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唇部动作检测”系统,以提高安全性。这项全新的技术利用人们“唇部动作”特征来创建双重认证系统。
计算机模型可以根据嘴唇的形状、纹理、移动和声音等可以区分出使用者。这项技术旨在通过整合用户的唯一密码与特定的嘴唇动作来提升辨认系统安全性。该研究负责人张晓明教授解释称:“两个人说同一个密码时是不同的,学习系统可以区分。”
据介绍,这种方法可在嘈杂的公共环境中使用。唇部密码系统可以与现有的生物检测技术(例如面部识别)相集成,以提高这些安全协议的功效。研究人员计划最初将这项技术应用于ATM等金融交易过程,后续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