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03
- 2006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二、宏观的市场把握能力
鉴于目前这个行业内同行相互攻击谩骂成风,所在开始前,还是不得不事先作个声明:本人并非研习市场出身,比那些高高在上的专攻宏观市场的专家差之千里——本人还是有这个自知之明的。因此,在接下来的这个章节中,我只是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阐述一下进入中国当前视觉市场所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有道是:没吃过猪肉但至少也看过猪跑。对于经营之道,私底下总结出三句大白话:
1. 不赚钱的生意不做
2. 做不了的生意不做
3. 没前途的生意不做
既然下海经营,自然是为了盈利——至于营了利后是来资助贫困儿童上学,还是包七奶八奶,完全是个人自己的事。由此,做生意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要赚钱。可目前在国内的同行中,却有相当多的“大佬”们在做不赚钱的生意,甚至是赔本生意。
“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这一点大家肯定是没有异议了。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赚钱?换句话来说,就是先要选定做什么生意来赚钱。对于每个公司每个老板每个想当老板的人来说,可以赚钱的生意很多。大家只不过需要以某种方法从众多的生财之道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最适合你最适合公司的方向来走下去。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我们就来个反向思维:什么样的生意我们不能做。我的理论是:做不了的生意不做。这包括两层意思,一,你的能力无法达到的生意。比如你的财力不允许或是你的技术能力不足等。我也明白往中东倒飞弹能赚大钱,但那不是咱能干的了的事情嘛;二,你的时间达不到的生意。周期过短或过长的生意都不要做——给你一个100%赚钱的项目,但项目周期要30年,你会去吗?我肯定不会做的。不要说30年,连着5年没收入我就喝西北风去了。某哥们曾信誓但但地给我分析:目前吃小龙虾的风潮正火,于是他提议我们开创一个专吃知了幼虫的新风。这蝉的幼虫在北方称为“马鸡猴”,据吃过的人说其味美无比。这主意确实不凡!说干就干,有去找地皮的;有去四处找“种”的。。。但最后一调查,蝉的生命周期无法控制,从土壤到地表的过程有3、5年,也有十多年的,全无规律可寻。介于这一极不靠谱的情况,我们哥几个一合计还是做鸟兽散了。
“做不了的生意不做”看来大家也同意了——不同意的朋友不妨去养养“马鸡猴”。那么是不是只能是我们有能力作的生意就去做呢?我看未必尽然,因为这样分下来,可做的生意还是太多了。常言道:好钢使在刀刃上。同时做10门生意不如专心把一门生意做好做专。于是,我自己再把生意筛选一下:没前途的生意不做。既然有这样多的生意,为什么要把力气白白浪费在没有前途的生意上面去呢?!
围绕着以上这三点,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发展视觉公司所必需的6大基本条件,下面我们再慢慢剖析。
上面说过本人完全不懂经济也不是研究市场出身,因此对于市场、经济这些概念只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在我看来:社会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池子;而财富就是在这个池子中流动的水流;市场就是水流的渠道;财富在市场的渠道中源源不断川流不息地流动,这就叫经济。做生意就是在这个大池子中选定一块地方并占住,让这块属于自己的区域内的水源越来越多,就是积累财富。整个池子中的水量总的来说是以某个速度在持续增加,但在某一个时期内可看做是相对固定的。这就是说,如果你手上的财富越多,别人手中的财富就少。你赚了一块钱,就肯定有人要付出了一块钱;而他为了平衡就需要再从别的人那里找回一块五。做生意的根本就是:先放出一些水然后再让更多的水流进来,多出来的这部分就是你在经营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它代表着你在你所处的这个市场环节中的价值。价值是有高有低的。
如果我们要在中国的机器视觉这块市场上经营自己的领地,在切入这一领域之前,首先就要对整个市场环境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应该根据上面的“三不做”原则来问问自己:一,在中国这个市场“视觉”这块蛋糕现在有多大?二,将来会有多大?三,我有没有本事分一块来吃?四,以我的本事最大能分多大一块下来?五,为了保证自己能抢到最大的一份,我准备怎么吃?
一, 在中国这个市场“视觉”这块蛋糕现在有多大?
这个问题相信目前没有人可以回答,因为在国内尚无一个中立的权威的机构来完成这个市场调查。但做为一个公司尤其是公司的领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这方面的功课,不能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更不能拍拍脑袋相当然地以为。因此,作为一个公司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取得相对真实客观的数据:
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来说,需要了解:
1, 在你所覆盖的地域内,其他的视觉公司生意做的有多大。
2, 这些视觉公司的的客户群的分布是哪些行业与类型。
3, 在你所熟悉的行业领域内以及在你所覆盖的地域内,你的客户有多少家。比如,你一直与科研院所打交道,那么在你的这个地区内,到底有多少家研究所和高校?
4, 这些客户对于视觉的需要大概是一种什么情况。仍以科研院为例,把问题具体一些就是,这些科研院对于视觉的需要是一种什么情况?有哪些专业哪些科系会有视觉产品的需求?
对于一个已经经营多年的公司来说,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要考虑:
1, 公司现有客户中,有多少视觉的潜在需求。例如,某长期经营工控产品的公司,至少可以分析一下手中这些过去一直从你这里采购PLC的用户中,有没有潜在的视觉客户,有多少。
2, 对于公司多年一直经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视觉前景有多大。国外发达国家该行业目前视觉的应用情况如何。比如你们公司一直以来为生产包装设备的OEM客户提供传感器一类的产品,那么在国外包装设备上的视觉应用情况如何呢?在国内的未来几年内,包装设备中加装视觉的潜力有多大呢?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你就可以简单地对你面前这个局部的市场有一个粗略地了解。可能会有朋友说:这些方法我知道,但这样来的数字可信吗?我的回答是,请问以目前的条件来说,有更精确的方法吗?如果没有,那么以我的方法得来的数字至少比“灵机一动”凭空意测出来的结果要准确得多!
二, 将来会有多大?
“视觉”这块饼将来会有多大,与上个问题一样,我们目前很难有一个能量化的结果。但可以肯定的答案是:“视觉”这块饼将会非常大。因为机器视觉的应用,是与自动化生产紧密相连的。而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时其趋势正明显地向高科技高效率方向发展。
三, 我有没有本事分一块来吃?
回答了自己前面两个问题之后,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正面的——视觉在中国的前景一片光明,同时公司自身目前的客户中的视觉潜在客户也还不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有什么本事来分这块蛋糕?针对于视觉这一行,你手上可掌控的“武器”有以下几个:
客户群:客户群中潜在视觉客户的多少;
销售能力:你公司销售能力的强弱及销售网络的广泛程度;
技术能力:对于视觉,公司的技术能力如何。是已经达到了自行开发产品的程度,还是仅仅够作技术支持;
资金情况:公司目前可投资到视觉行业的资金的多寡;
就象战争电脑游戏一样,每样武器你都有,但和对手比有的比较强有的则比较弱。人家是机关枪,可能你只是一把匕首。分析了自己的“武器”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实力,从整个视觉产业链自上而下确定有你用武之地的战场。
视觉厂家:自行开发视觉板卡、相机、智能相机或软件包。以这一环节为战场,你必须要足够的技术实力,至少也要有相当的自信。“技术”这项武器起码是机关枪级别的。
代理商:代理国外视觉产品。作代理,上场前要分析一下国内对于该产品的客户群情况,再衡量自己的销售实力。国内许多代理都不清楚自己所代理的产品的客户群在哪里。以视觉软件开发包为例,这一产品的最大客户是系统集成商、OEM设备制造商以及视觉产品开发商。但这一层次的客户目前在国内少之又少,没有预计到这一点,自然会对销售成绩大失所望。
视觉产品开发:以某国外视觉开发平台,开发自己的品牌的视觉检测系统。自己开发视觉产品,不仅要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同时还要对某行业有很专业的了解。仅仅这些还不足够,还需要对即将开发的产品的未来市场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
系统集成商:面对最终用户的具体项目,为其作系统集成。成为一个合格的系统集成商要有技术,同时要具备项目销售的实力。但现在许多系统集成商仍然死抱着做代理的那套产品销售模式不放。
四, 以我的本事最大能分多大一块下来?
在产业链中确定了自己的“战场”之后,还需要把这一战场进一步细化。举例说,权衡了自己的全部资源之后,你认为自己目前最适合的经营模式是代理。那么,你所代理的这款产品,在国内目前有多大市场?竞争对手的产品有哪些?竞争对手的公司又有哪些?相对于对手,你代理的产品及你们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弱势是什么?
衡量之后,你应该可以为自己做一个大致客观的评价:在这个市场上,我可占到的市场有多大。
五, 为了保证自己能抢到最大的一份,我准备怎么吃?
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蛋糕已经计算出来了,但一切都只是理论上的,你还没有开始。再下来就要为这个目标制定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我计划用多久时间把应该属于我的这份蛋糕吃到肚子里?一年?两年?五年?用多久时间完成第一步:占领自己的阵地?用多久时间完成第二步:抢占与对手交界的区域?等等,等等。
我很怀疑国内同行在进入这一行之前,是否真的问过自己以上这五个问题。可能有人问过,但我很难相信大家都认真地分析过这些问题,并给出答案。
文行至此或许会有朋友置疑:你汤姆站着说话不腰疼!就会说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对,这都是理论,我不否认。但我要强调一点:你真正做了没有?如果没有,那么请你试过之后再来下结论吧。这里我需要引用NIKE的广告语:Just do it!
上面讲的是一个公司在进入视觉这行之前,对于市场所需要作的准备。那么对于那些已经在这行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同行们,在面对市场时又应该做什么什么呢?
下面就一一列举,本人所看到的国内同行在宏观市场的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
1, 盲目确定公司的经营模式
第一个让我非常感慨的现象就是,国内绝大多数同行当初在进入视觉这一领域时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有的过去是作图象口生意的,主观地认为图象与视觉是一回事,便一个猛子扎了进来;有的过去是做代理,听某些汤姆这样的视觉骗子云山雾罩地吹了一通,于是心口一热便奋不顾身地上了刀山;也有的是在国外有视觉工作经验的海归,在还不清楚国内市场水深水浅的情况下,就批哩叭啦地摸着石头过河。此曰:视觉老大众生相,不一而足。
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家在考虑这个切入点的时候,思路过于单一。自己是做技术出身,于是上来就四处找项目。至于去哪个行业找,找什么样的项目,则从未考虑;而一直做代理的,直接要过代理权就开始操练。完全不去分析手中这一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去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完全了解视觉特点,是否了解手中的产品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模糊
“市场定位”这个概念路人皆知,但并非每一个经营企业的人都真正理解,并能够运用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去。就整个市场而言,高端市场客户范围小、成本高但利润也高;低端市场客户范围广、成本低但利润也低。因此上,如果确定走高端路线,其基本思路就是专注小范围内有购买实力的客户,咬住价格不降。反之,如果确定走低端路线的话,宗旨则是有利走量。另外,具体到视觉市场,还一个特点就是行业性——不同行业对于视觉产品的要求的侧重是不同的。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上,一个公司在开始运作之初,必须先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或高端或低端,专注哪几个行业等等。否则,在经营过程中公司必定会出现混乱。正所谓猫有猫路鼠有鼠道,针对不同市场其经营策略也是不同的。而国内同行们,无论是代理商还是集成商,似乎都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一上来就找不着北。不是主动以低价去诱惑高端客户,自己白白损失了利润;就是以服侍高端客户的方式去伺候低商客户,把本就有限的利润消耗在了服务上。劳斯莱斯如果卖得和夏利一个价,那还是劳斯莱斯么!她是否还能够保持原有的极品质量!
3, 投资的态度不坚决
与上面第一条“盲目确定公司的经营模式”结合在一起,这两点恰恰成为两个极端、一个有趣的现象。初入行的公司,一开始大多貌似“果断”,大腿一拍:就这么定了,明天就干!公司进入视觉的切入点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确定下来。但接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绝大多数公司并不真的投入人力物力在视觉上,都采取“兼职”的形式:过去是代理图象采集卡的,现在只不过是在所代理的产品目录中多加一项图象软件包;一直是跑工控客户的,现在见客户的时候会顺便提一提智能相机。。。“汤姆,一个公司要生存压力是很大的,希望你能理解。你能不能先介绍几个项目过来,我让我的人慢慢跟。等上手了,再成立一个视觉部”这样的话我听过N+1次。尤其是在公司刚刚进入国内市场之初。但以厂家的角度来看,我如何敢冒冒然把项目交给一个“业余”的“兼职”公司来做?!这就好比我是卖药的,我敢让一个偶尔客串给人看病的兽医,来给我介绍的病人下药么?把病人交给这样的主儿,治死了是该毙他还是毙我?!
但我曾经屈服过,一来我认为人家说的确有理。同时,这也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厂家与代理之间,一个无法解构的怪圈:代理要先有项目,然后有了收入才舍得继续投入组建视觉团队;而厂家则要看到代理有投入以证明其有诚意,有专门负责视觉业务的团队以证明其有实力,这才愿意把手中的客户交出去。双方如果都不退让则这个怪圈就会永无止境的转下去,于是我做出让步——把手中的客户接二连三地交了出去。可结果基本是大同小异,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杳无音信。我的经验证明,把客户交给这类兼职视觉公司,项目最终的成功率是极低的,甚至还有过遭到客户退货的惨痛经验。
面对一个新的产品、新的行业、新的领域,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仔细认真地去做市场调查及市场评估。一但确定方向正确就应该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简单来说,就是小心翼翼评估,放开手脚操作。然而同行们却恰恰把上述的这两个过程颠倒了,评估时盲目决定,操作起来却又瞻前想后。
关于这一点,由于国内视觉这一行尚没有一家成功榜样。所以举一个国外的例子。名列世界500强的肯德鸡,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足足作了5年的市场调查。从东北出产的土豆与薯条口味的关系,到中国人平均身向与桌椅高度的确定都在考虑范围之内。一但市场调查完成,便义无反顾大刀阔斧地前进。就算是在当年受到国内“荣华鸡”的严重冲击下,肯德鸡也还是毫不犹豫地一家接一家地开分店。相反,“荣华鸡”进入市场便显得非常“随意”,不就是鸡吗!洋人可以我也可以!但最终的结果,大家自己可以看到。随随便便在中国开一家试点,就算赔了难道肯德鸡赔不起吗?我看赔十家分店对人家来说也是九牛一毛。但如果这样行事就不是经营企业,肯德鸡也不会是今天的肯德鸡。
4, 对所专注的行业的大环境缺乏了解
视觉真正在国内热起来不过两三年,此间国内同行们在某些工业领域中还是颇有成效的。如:我们在连接器行业以及手机行业,都取得了相当值得引以为傲的成绩。几年的贴身肉搏的结果是,行业内出现了一批实战高手。这些战术专家以极高的成功率把一个又一个客户拿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能够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却少之又少。这样说可能令很多同行不服气,或许应该换个说法:理论上的战略家到处都是,但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的人却不多见。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眼高手低!同行们从来不会去关心自己所专注的行业目前的大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仍以手机为例,几乎所有同行都接触过与手机相关的检测项目:键盘检测、LCD检测、镜头检测、电路检测、外壳表面检测、读码,等等。却没有一个同行去研究整个手机业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哪位同行知道,六七年前,NOKIA一款手机可以销售两年,而今天一款新手机的生命期不过半年而已。又有谁注意过,由于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正直线下滑,已经萎缩到30%以下。谁留意过手机的平均售价在以一个什么样的速度下跌,是否知道国产手机平均利润仅有3%~5%,有些甚至只有2%。。。手机业的这些市场信息对于我们视觉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该忧该喜?而对于这些市场变化我们又该做哪些应变的准备?
5, 缺乏长远市场规划,更难严格按计划执行
在我接触的同行中,所有人都似乎没有“计划”的概念。虽然几乎各个公司都是每周一次工作会议,也都让员工制订工作计划,但我看不出工作会议与计划的执行此二者之间有任何联系。会开完了,各人该干什么还去干什么,对于会上制定下来的事情,就连老板本人也是左耳进右耳出。这些公司之中,有能力制订出一个合理的季度工作计划的公司少之又少,甚至连制订切实可行的月计划的公司也不多。能制订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完成工作者则绝无仅有!
回到本章节的大题目“宏观的市场把握能力”上来,一个公司除了每周每月每季每年要有计划外,还要有一个几年的长远规划。这个规划并不一定很明确很清晰,但一定要有。这就好象我们出游时手中的指南针一样,我们决定要向北方去,于是先抬头看看前方——认准方向,然后再低下头来一步一个脚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不久前我在南方转悠时,曾与某“大佬”长谈,该“大佬”专做接插件的检测项目,在华南区相当有名。与他交谈的这段“公案”很令我本人回味。见面时他向我抱怨接插件这行没有市场,正在发愁该何去何从。于是我问:何出此言?答曰:上门客日少。再问:主动出击否?无语。又问:此市场多大?兄占几?以手击额大呼:善!乃去。
我的理由很简单:既然你说市场不好,那么请拿出证据来。如果只是因为主动上门的客户少了,这根本不能称其为理由。你是否主动上门去开发过新客户?是否做过市场调查?整个华南区有多少家客户?你们公司市场份额占了多少?有没有做到华南第一?如果没有做到华南第一,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个市场不好呢?现在又不是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你根据什么来下此断语。所谓长远市场规划就是,为公司制订一个几年内要达到的长远目标。以我的这个朋友为例,他目前的优势是在接插件这个行业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客户积累都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那么就应该花功夫做一些市场调查,把华南区接插件这个行业的全部客户找出来。看看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作到心中有数。然后计划一下,自己公司要花多久的时间把这块蛋糕吃完。三年、五年。无论多久,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公司的一切动作都是向着这一方向前进。目标达到了,再制订下一个长远方向。
(未完、待续)
版权属TOM所有,中国图像网经作者同意转载!
- 上一条:如何在中国市场发展视觉公司(二)
- 下一条: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保持增长集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