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7
- 2025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引言
本文,研究人员设计、制造和演示了一种由金纳米棒涂覆钯的脊形波导。采用钯对波导进行表面修饰,能够使更多含氢键的分子吸附于波导表面,这会增加波导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对含氢物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热处理或物理处理过程中提升释放氢的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经过修饰的脊形波导,对不同浓度的己烷(C6H14)混合物里的 N - 甲基苯胺(C6H5NH(CH3))以及甲基苯胺的吸收情况进行识别测定。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N - 甲基苯胺(C6H5NH(CH3),≥98%)、镀钯的金纳米棒(直径25nm,长度75nm,水中浓度100μg/ml)、己烷(C6H14,≥95%)以及蒸馏水。
2.2 芯片级传感装置制备
该波导是在硅片上制造的,二氧化硅和硅的厚度均为 2μm。在晶圆顶部制备一层厚度50nm的铝硬掩膜,构建出高度为 400nm且具有不同宽度的条带。使用SF6+Ar和O2对晶圆进行干法蚀刻,并用400K显影剂去除硬掩膜的残留物。用厚度为10nm的五氧化二钽薄膜覆盖波导。通过在波导顶部沉积镀钯的金纳米棒修饰脊形波导。我们先将波导放在丙酮里清洗15min,并在25°C的封闭培养皿中干燥。之后,将纳米棒浸入清洁的波导中,并在封闭的培养皿中干燥。
2.3 样品的制备
将 N - 甲基苯胺与己烷按照 1:1、1:3、1:5 和 1:10 的比例分别进行混合,每种混合液取 200 μl 置于 5 ml 的玻璃瓶中,并于室温(25°C)条件下于层流通风橱内储存。
2.4 实验光学装置
宽带激光源的波长范围从400nm-2400nm,激光通过物镜耦合到单模光纤中,将光纤连接到反射式准直器产生准直光束,准直光束通过显微镜物镜被定向传输至脊形波导的输入面。脊形波导放置在具有2轴旋转台的3轴线性平台上,并通过显微镜进行监控。使用物镜收集输出光束,并使用分光器将光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输出光通过透镜聚焦到VIS - SWIR 相机(Raptor Photonics Ninox - 640)上,用于监测输出面并确保输入和输出光束的精确对准;另一部分的输出光束通过物镜耦合到单模光纤中。相机和光谱仪并行使用,用来优化输入和输出耦合。
结果
3.1 脊形波导的组成
研究人员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了详细的光谱研究,并找到了蕞佳浓度比例,用于研究修饰波导上的混合物。研究人员发现 N - H 伸缩振动在3300-3500cm⁻¹范围内表现良好,不对称伸缩模式出现在3500cm⁻¹左右,而对称模式在3400cm⁻¹左右。这些振动频率会随着溶剂极性的变化而出现微小的变化。并且,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振动频率会呈现更明显的变化。
在本次研究案例中,特定的红外吸收峰处于 3490cm⁻¹。就 N - 甲基苯胺和二甲基苯胺而言,2812cm⁻¹ 和 2801cm⁻¹ 这两处的红外谱带是 C - H 对称伸缩振动产生的。此外,2855.65cm⁻¹ 和 2879.45cm⁻¹ 两处的谱带分别是N - 甲基苯胺和二甲基苯胺的 C - H 不对称伸缩振动。
通过图表分析可以看出,当己烷浓度发生改变时,N - 甲基苯胺的特征峰也随之产生变化。当二者比例达到1:5时,其特征峰已变得几乎难以区分,因此,研究人员实验中使用浓度为 1:3 的混合液修饰脊形波导,峰值不会随着浓度的变化而移动。
研究人员使用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EDS)对涂覆在玻璃基底表面的镀钯金纳米棒的组成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将浓度为 100μg/ml 的纳米棒水溶液滴在载玻片上并晾干。图 3a 显示了该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并突出了S1 = 489.05 mm²的EDS研究的特定区域。亮色的颗粒与镀有钯层的金纳米棒相关,它们覆盖了基底的个别区域并形成团聚体。大的暗色颗粒与Al2O3纳米颗粒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浓度为 100μg/ml 的纳米棒时,获得的表面改性是一个具有随机变化大小颗粒的复杂表面层。因此,他们使用较低浓度的纳米棒水溶液去获得已知尺寸的均匀层。再次将浓度为 10μg/ml 的纳米棒水溶液滴在新的载玻片上并晾干。图 3b 显示了浓度为该样品的SEM图像,突出显示了EDS 区域尺寸为S2 = 11.25 mm²。图像显示,镀有钯的金纳米棒在基底表面有序排列,已经形成了均匀的单层区域。
表1 ,玻璃基底上纳米棒浓度为100 μg/ml的水溶液(图3a)EDS数据,样品由碳、氧、钠、镁、硅、铝和钙组成,这些物质与玻璃成分相关。总成分中钯原子浓度为0.281%,铝原子浓度为1.762%。由于样品总质量中金的占比太小,因此未检测到金。
玻璃基底上纳米棒浓度为10μg/ml 的水溶液EDS 光谱(图3b)在表2显示出了更高的钯和金浓度。钯浓度为 5.886%,金为 0.503%,铝为 1.166%,其余物质来自玻璃基底。
根据 EDS 方法获得的数据和计算,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水溶液中纳米棒浓度为 10μg/ml 时,蕞适合在波导表面形成单层纳米棒和纳米颗粒层。
此后,研究人员研究了在波导顶部沉积钯纳米棒前后脊形波导的组成。清洁脊形波导和带有钯纳米棒的脊形波导的元素组成分别如表 3 和表 4 所示。
表 3 显示了清洁脊形波导的元素组成。它表明在脊形波导表面的组成中存在薄膜,该薄膜覆盖波导以保护其表面并防止氧化,同时改变折射率。这种材料还可以蕞小化损耗并精确控制光路,提高波导性能。
表 4 显示经过钯纳米棒修饰表面后的脊形波导的表面元素组成。钽浓度变化了4%,氧浓度变化了4.9%,并且出现了钯和铝元素,且钽与铝的反应比与钯的反应更多。样品中铝的存在是由于在生产纳米棒的事后使用了铝,同时也未看到金。
图4展示了镀金纳米棒和镀钯的脊形波导在沉积前后的状态。图4a显示了位于SEM装置中的改进型波导。图4b显示了波导的清洁表面,在其上可以看到一组波导,其中条纹宽度不同,较宽的条纹宽度为20μm,较窄的为9.9μm。图4c显示了波导的侧视图,显示出条带高度为 400nm 的脊形波导。在侧面还可以看到在脊形波导表面上施加了一层均匀五氧化二钽。图4d和4e显示了镀有钯层(浓度为100μg/ml)的波导和一个清洁区域。颗粒在波导表面形成致密层,几乎看不见波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浓度稀释为1:10。在图4g中,显示了带有钯层(浓度为 10μg/ml)的波导,其中纳米棒聚集但不相互粘附,在脊形波导的几个边缘上形成均匀层。
3.2 实验结果
为了评估修正后的脊形波导在分子环境中的性能,我们设计了如图5a所示的实验装置(详情可见2.4实验光学装置)。为了与N-甲基苯胺(NMA)的N-H键的第一泛音吸收峰重叠(1.496μm处),在 1300 - 1600nm 的波长区间内对传输光谱开展测量。实验结果如图5c-f所示。
图5c–d分别显示了在输入面和输出面的耦合光。测量了处于空气中的纯脊形波导以及镀有纳米棒的脊形波导的透射率,获得参考光谱。将5ml含有N-甲基苯胺的己烷溶液滴在经过修饰的脊形波导上(镀有钯纳米棒),并测量了透射率。图5e显示了在1300–160nm波长范围内,纯脊形波导(蓝色图)和修饰过的脊形波导(红色曲线)的透射情况。在1379nm、1448nm和1589nm的波长处出现了吸收带。前两个峰归因于C–H键,蕞后一个归因于N–H键。图5f显示了在水中的己烷(浓度1:1)在修饰过的脊形波导上的归一化透射。可以看出,己烷的特征峰更加清晰。这种可视化有助于识别和分析与每种物质相关的独特特征。
己烷在水中的吸收峰出现在1379nm波长处(CH3),衰减了5.5dB,同时该峰值呈现蓝移现象。在1448nm处存在另一个峰值(CH2),衰减了1.5dB。这两个峰值均是由己烷的 C–H 键导致的。此次在仅仅5ul小体积的情况下,首次成功获取了易挥发物质的峰值,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突破性的观察结果归因于钯的存在。
图5c–d分别显示了在输入面和输出面的耦合光。测量了处于空气中的纯脊形波导以及镀有纳米棒的脊形波导的透射率,获得参考光谱。将5ml含有N-甲基苯胺的己烷溶液滴在经过修饰的脊形波导上(镀有钯纳米棒),并测量了透射率。图5e显示了在1300–160nm波长范围内,纯脊形波导(蓝色图)和修饰过的脊形波导(红色曲线)的透射情况。在1379nm、1448nm和1589nm的波长处出现了吸收带。前两个峰归因于C–H键,蕞后一个归因于N–H键。图5f显示了在水中的己烷(浓度1:1)在修饰过的脊形波导上的归一化透射。可以看出,己烷的特征峰更加清晰。这种可视化有助于识别和分析与每种物质相关的独特特征。
己烷在水中的吸收峰出现在1379nm波长处(CH3),衰减了5.5dB,同时该峰值呈现蓝移现象。在1448nm处存在另一个峰值(CH2),衰减了1.5dB。这两个峰值均是由己烷的 C–H 键导致的。此次在仅仅5ul小体积的情况下,首次成功获取了易挥发物质的峰值,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突破性的观察结果归因于钯的存在。
纳米棒中心的电场分布:图6(b, e, h)对应的是y = 0um(xz平面);图6(c, f, i)对应的是x = 5um(yz平面)。经过模拟分析发现,当把钯纳米棒放置在波导上后,电场沿着光传播的方向出现了明显增强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针对基本的TE和TM模式,研究人员计算了含有N-甲基苯胺和己烷混合物(浓度为1:3)作为分析物的脊形波导的吸收情况,如图7所示。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己烷而言,TE和TM模式的吸收系数分别为0.05和0.15 dB/cm。在实验中,对于含有钯纳米棒的脊形波导,当波导长度为5mm时,己烷的吸收峰约为4 dB,这相当于实现了100倍的增强。这种增强是由与己烷结合的钯纳米棒引起的,这种结合作用有效地增加了己烷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得吸收峰出现如此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