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08/19
2025
咨询
  • QQ扫一扫

  • Vision小助手
    (CMVU)

Al 如何彻底改变机械和电气工程
收藏
2025-08-19 11:54:20来源: 中国机器视觉网

历史上,工程领域曾是背诵公式、机械制图和手动实验的代名词,但如今它已站在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革命前沿。长期被视为独立学科的电气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如今正与算法、传感器和数字孪生技术携手合作,共同重塑从最小电路到最大桥梁的设计与建造。这并非又一个学术故事,它正在当下发生。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基础工程领域,审视实际进展,描绘人机协作的场景,并展望工程师在这个新世界中的角色。

、机械工程与人工智能

图5-1.jpg

1.预测性维护:提升可靠性

机械系统(无论是飞机发动机还是工厂传送带)的性能表现或故障与否,都取决于其运行时间。历史上,工程师通常根据固定时间或使用量进行维护,但这常常导致资源浪费。人工智能正在改变这一局面:实时传感器测量数据(包括振动、温度和压力)被输入机器学习算法,这些算法能在故障发生前预测其可能性。正如今年六月报道所言,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已成为当今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之一。

2.生成式设计与设计优化

试想一下,飞机机翼的设计不再依靠图纸,而是通过算法生成。工程师输入约束条件(如产品的重量、强度和形状),人工智能便能提供成百上千种设计方案。这并非理论:麦肯锡咨询报告指出,生成式设计可将设计时间缩短50%,并将性能提升20%。空客、特斯拉和宝马等公司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设计更轻、效率更高的零部件,这些设计可能是人类设计师永远无法独自完成的。

3.数字孪生与仿真器

工程师进行系统仿真已有数十年历史,如今这些仿真能“回应”现实了。数字孪生是物理系统的实时动态虚拟映射,能够学习。它有助于从暖通空调(HVAC)到工业设备等各个方面的性能优化、故障预测和决策制定。

4.智能制造与增材制造

制造不仅是生产,更是智能化生产。人工智能优化了装配线上的机器人技术,能在3D打印过程中动态调整打印机设置,并能比人眼更快地识别产品异常。在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高精度行业,机器学习系统辅助进行质量控制监控。

5.前沿研究:磁悬浮传送带

基于近期的一项应用研究,一种由人工智能控制的磁悬浮传送带被提出,它可在工厂内部实现节能、自适应且无摩擦的物料运输。这些所谓的“智能传送带”将电磁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正成为未来敏捷制造的关键。

二、电气工程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

图5-2.jpg

1.智能电网与公用事业

传统电力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和数据中心需求激增的压力。如今,公用事业公司利用人工智能预测需求、识别故障并匹配可再生能源。例如,GE Vernova(通用电气拆分后的能源业务)拥有一项名为“GridOS Visual Intelligence”的人工智能服务(于2025年8月从初创公司Alteia收购),可增强电网巡检和监控能力。与此同时,PJM电网运营商与谷歌合作,借助人工智能简化并网排队流程,这在该行业尚属首次。杜克能源(Duke Energy)等美国公用事业公司则利用机器学习跟踪变压器状态并预防停电。

2.电子自动化与电路设计

现代芯片的复杂性要求设计自动化。从高层次综合、物理布局优化、布线到功耗问题预测,整个过程都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完成,直至最终的物理硅片。

3.故障检测与关键系统

在配电网络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安全监控用于预防电弧故障;在微电网中,它保护电力电子设备。这是传统基于规则的系统难以实现的。

4.嵌入式与边缘人工智能技术

电气工程领域所需的人才正在变化。到2025年,兼具硬件经验与人工智能知识的工程师将炙手可热,例如机器人硬件开发人员、边缘人工智能系统架构师和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师,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施领域。

5.人工智能仿真与设计

电气工程师可以使用MathWorks的AI驱动工具Simulink以及无代码生成式设计平台等领先工具,以框图或电路图形式勾勒整个系统,这大大推动了设计民主化进程。

三、跨学科协同效应

图5-3.jpg

1.机械 + 电气 = 机电一体化与智能结构

人工智能促进了集机械、电子和计算于一体的统一系统发展。在航空航天领域,智能飞机结构集成传感器、执行器和人工智能,以改变形状并预测疲劳。

2.装配/培训增强现实(AR)

人工智能支持的增强现实技术对技术人员和学生都大有裨益。它能在机器上叠加操作指令,减少工业装配中的错误,并改进培训流程。

3.热电效应与材料发现

人工智能的应用已超越设计,进入材料科学:新型涂料可反射热量,使建筑物降温高达20摄氏度;机器学习将加速探索可将废热转化为电力的热电材料。

4.汽车领域:从美学到空气动力学

采用多智能体人工智能技术的汽车设计,可在数分钟内将设计草图直接转化为经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验证的几何形状。

四、人机协作:角色与技能的演变

1.技能转型

工程师现在需要精通Python、机器学习框架、数据分析以及集成了机器学习功能的CAD/EDA工具。嵌入式系统工程等跨学科岗位已成为汽车、能源和半导体等行业的常态。

2.工程师的新身份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补充,而非替代者。机械工程师的判断力、电气工程师对安全和标准的把关作用依然不可或缺。人工智能处理常规工作、预测、优化和仿真,而人类的创造力和掌控力则引领创新。

3.劳动力与行业展望

企业已意识到人才鸿沟:它们正在重新定义职位描述,与人才机构合作,并对员工进行技能提升,以招聘面向未来的人才。

学术界也在响应:正在进行研究评估ChatGPT、Gemini和CoPilot等大语言模型(LLM)工具在机械工程教育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上初见成效,但在数值准确性方面仍需谨慎。

五、问题与伦理

图5-4.jpg

1.数据质量与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的好坏取决于其数据质量。遗留系统、数据孤岛和传感器匮乏阻碍了人工智能在公用事业和重工业领域的部署。

 2.监管与安全

自主系统和电网算法事关重大。监管改革滞后,基于机器学习的安全系统认证也是一大挑战。

3.安全与网络风险

系统因引入人工智能而可能成为攻击媒介。网络安全对于电网自动化、工业物联网和自适应机器至关重要,以防止蓄意破坏。

4.人才短缺

相关人才仍然稀缺且昂贵。市场供需偏向于复合型工程师,导致战略实施遭遇瓶颈。

六、前沿与未来方向

1.人工智能驱动的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涂层可维持建筑物低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能耗并降低碳足迹。同时,在机器学习指导下的热电材料发现,有望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核能许可与反应堆

人工智能正在简化核能利用,从自动化生成监管报告到反应堆实时监控,助力清洁能源在负责任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发展。

3.传感器与神经形态计算

电气工程师目前正在试验神经形态芯片和基于事件的传感器(“视网膜形态相机”),它们模拟类脑处理过程——为高效边缘计算开辟了新途径。

4.机械工程:软体机器人

人工智能控制的柔性机器人(例如模仿螳螂虾手臂的机器人)取得新进展,这类兼具力量与灵敏度的灵活机器前景广阔。

七、结论

 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专业领域,它们正汇聚于人工智能这一交叉路口。这并非炒作,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无论是预测性维护与生成式设计,还是智能电网或神经形态传感器,工程师们正与人工智能协作,以实现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创造力和更可持续的发展。由于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常规任务,工程师们正变得更加专业化,转向更具影响力的岗位:系统集成商、控制专家和伦理决策者。未来的工程师既是数据科学家,也是创造性思考者;他们并非机器人,而是能够驾驭人脑与机器的人机融合体。对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这是一个必须拥抱的信息:人工智能。这并非锦上添花的能力,而是当代创新的基石。掌握它,工程师将不仅定义技术,更将定义未来。